第7章 首次交易,来自未来的技术!(第3页)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秦奋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个简易夹具的制作中。
他先是在划线平台上仔细划线,确定基座上定位销孔和压紧螺栓孔的位置。然后,熟练地操作钻床钻孔、攻丝。接着,又跑到车床那边,在王师傅的指点下,将圆钢车削成两个尺寸精准的定位销,并进行了简单的倒角。最关键的是那几个楔形压块,他利用角磨机和锉刀,一点点打磨出所需的斜面,保证它们能够顺畅地在基座的导向槽(临时用角磨机割出)里滑动。
他的动作算不上特别娴熟,但每一步都异常认真和专注。遇到不确定的地方,他就虚心向旁边的王师傅请教。王师傅看他确实是动了脑筋,也乐意指点他几句。
系统的信息扫描和分析功能再次发挥了作用。每一次钻孔的角度、每一次车削的进刀量、每一次打磨的平面度,他都在心中默默与系统的分析结果进行比对,力求做到最好。
终于,在下班的汽笛声即将响起的时候,一个结构简单、略显粗糙但关键部位都处理得相当到位的专用夹具,摆在了C616车床的工作台上。
陈工、李班长、王师傅,还有刘国栋以及一群好奇的工人都围了上来。
“看着……还行啊,挺像那么回事的。”李班长拿起夹具掂量了一下。
陈工仔细检查了定位销的配合和楔块的滑动情况,点了点头:“试试看!”
王师傅将夹具小心地安装固定在车床卡盘上,然后取过一个之前被判为不合格但变形尚不算太严重的轴承座废品,按照秦奋的指示,先将轴承座套在两个定位销上,然后转动夹具上的压紧螺栓,带动楔块向外侧顶出,均匀地撑住了轴承座的内壁。
“嗯,感觉……是比刚才稳当多了!”王师傅凭着老经验,用手敲了敲工件,声音沉闷,不像之前那样有发飘的空振感。
“开车!镗孔试试!”陈工命令道。
王师傅启动车床,小心地调整好刀具,开始对轴承座的内孔进行精加工。
车间里一时间安静了许多,只有车床的嗡鸣和切削时发出的轻微嘶嘶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旋转的工件和缓慢移动的刀具上。
秦奋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效果如何,只有试了才知道。
几分钟后,精加工完成。王师傅停下车床,小心翼翼地松开夹具,取下轴承座。
陈工立刻拿过游标卡尺和内径百分表(这是技术科才有的精密量具,他特意带来的),开始进行测量。
现场一片寂静,只听得见卡尺划过金属的细微声响和陈工偶尔低声报出的读数。
“直径……50.008……50.010……50.009……尺寸控制得不错!”
“圆度……跳动不到一个格(0.01)!比之前小了一半不止!”
陈工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喜。他又用指甲刮了刮内孔表面,感受着光洁度:“表面也光多了!”
“真的有效?!”李班长凑过来看百分表的读数,也是一脸惊喜。
王师傅更是激动地一拍大腿:“嘿!我说加工的时候手感就不一样嘛!稳当!这小子弄的玩意儿,还真管用!”
周围的工人们也发出一阵压抑的惊叹和议论。
“神了!就这么个破铁疙瘩,还真解决了大问题?”
“这小学徒,脑子可以啊!”
“看来真是不能小瞧任何人。”
秦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握的拳头悄然松开。成了!虽然只是初步试验,但效果显著,证明他的思路是正确的!
陈工拿着那个加工合格的轴承座,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走到秦奋面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秦奋!好样的!你这个小改进,可是帮了大忙了!”
“陈工过奖了,我就是瞎琢磨的。”秦奋连忙谦虚道。
“不是瞎琢磨,是真动了脑筋!”陈工郑重地说,“这样,老王师傅,用这个夹具,再加工五个轴承座毛坯出来!我们再看看稳定性!”
“好嘞!”王师傅精神抖擞地应道,立刻又去拿新的毛坯。
下班的汽笛声已经响过,但C616车床旁却没人离开,所有人都想亲眼见证这个“奇迹”是否能够持续。秦奋站在人群中,看着重新忙碌起来的王师傅,感受着周围投来的或惊讶、或赞许、或探究的目光,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
这,只是他在这个时代迈出的第一小步,一次微不足道的“小试牛刀”。但这关键的一步,却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知识和技术的力量,也让他看到了完成新手任务,乃至实现更大目标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