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18章 雨夜鏖战,力挽狂澜!(第2页)

刘师傅为此愁眉不展,“这个油泵要是解决不了,后面的静压测试都没法进行。总不能真拿个旧泵凑合吧?万一压力不稳,把咱们辛辛苦苦加工好的轴瓦给磨坏了,那损失就大了!”

秦奋看着图纸上对油泵性能的要求,心中一动。他记得系统资料库里提到过,国内有几家专业液压件厂,在七十年代末期曾经仿制过类似规格的精密齿轮泵,虽然整体性能比不上进口货,但经过筛选和调试,应该能满足这次磨床修复的需求。问题是,这些产品当时产量就不大,而且多是定向供应给重点军工或科研单位,市面上几乎见不到。红星厂这种地方国营企业,按正常渠道根本申请不到。

但是,会不会有计划外的产品,或者因为各种原因富余出来的产品,流落在某些单位或个人手里呢?

秦奋决定冒一次险。

这天下午,他借口去市里的图书馆查资料,离开了工厂。但他并没有去图书馆,而是拐进了市区边缘一个不起眼的工业区。这里聚集着一些规模不大的区属、街道工厂,以及一些为大厂做配套的小作坊。环境嘈杂,道路泥泞,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金属粉尘混合的气味。

秦奋的目标,是这里一家名为“红旗液压附件厂”的小厂。这家厂子规模不大,设备陈旧,在市里名不见经传。但秦奋从系统资料和之前搜集的信息中得知,这家厂的创始人,是一位早年从上海某大型液压件厂退休的老工程师,技术功底扎实,曾经参与过一些高压齿轮泵的试制工作。虽然红旗厂现在主要生产一些低端的阀门接头,但秦奋猜测,他们或许还保留着一些当年的技术储备,甚至可能有一些“私下”承接的高精度加工业务。

他找到红旗厂那栋破旧的两层办公楼,在传达室说明来意,说自己是红星机械厂的技术员,想来请教一些液压技术方面的问题。传达室的老大爷打量了他几眼,看他年纪轻轻,说话却挺客气,不像是一般来推销或者找麻烦的,便指了指楼上,“技术科在二楼最里面,你自己上去找找吧。”

秦奋道了谢,走上吱呀作响的木楼梯。二楼的光线有些昏暗,走廊里堆放着一些杂物。他走到最里面的那间挂着技术科牌子的办公室门口,轻轻敲了敲门。

“请进。”一个略显沙哑的声音传来。

秦奋推门进去,看到一个五十多岁、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师傅,正戴着眼镜,伏在一张旧绘图板前画图。旁边还坐着一个年轻人,似乎是他的徒弟。

“老师傅您好,打扰了。”秦奋客气地说道,“我是红星机械厂的,想向您请教一个关于小型高压齿轮泵的问题。”

那老师傅抬起头,扶了扶眼镜,目光锐利地审视着秦奋:“红星厂的?哪个车间的?找我有什么事?”

秦奋不卑不亢地简单介绍了自己是负责一个进口设备修复项目的,遇到了油泵选型的难题,然后便直奔主题,将他们需要的齿轮泵规格、压力、流量、转速等关键参数,以及目前遇到的困境,清晰而专业地描述了一遍。他没有直接问对方有没有泵,而是先展示自己的技术背景和项目的重要性,试图引起对方的兴趣和共鸣。他知道,对于这些老一辈的技术人员来说,技术的交流往往比直接谈交易更有效。

果然,听到秦奋描述的技术参数和“静压轴承”这个词,那老师傅的眼睛亮了一下,放下了手中的铅笔,身体微微前倾:“静压轴承?你们在搞这个?哪台设备?”

秦奋简要说明了是修复瑞士studer磨床。

“studer……”老师傅沉吟了一下,点了点头,“好东西啊!那可是精密磨床里的顶尖货色。静压轴承方案,思路很大胆,技术要求也很高。油源确实是关键。”

他来了兴趣,开始和秦奋深入地探讨起技术细节。从齿轮泵的结构选型,到材料热处理,再到压力脉动抑制,两人越谈越投机。旁边的年轻徒弟听得云里雾里,看向秦奋的眼神也从最初的疑惑变成了惊讶。

这位老工程师姓王,正是红旗厂的技术奠基人,王工。

谈了将近一个小时,王工对秦奋这个年纪轻轻却知识渊博的“技术员”刮目相看。当秦奋再次巧妙地将话题引回到油泵的来源时,王工沉吟了片刻。

“你们要的这种泵,精度要求不低啊。”王工手指敲着桌面,“我们厂现在主要生产普通阀件,这种高精度的泵,按规定是不能生产和销售的。而且材料、设备也跟不上。”

秦奋心里微微一沉,但没有放弃,诚恳地说道:“王工,我们知道规定。但这个项目对我们厂非常重要,是技术攻关任务。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油泵,整个项目都可能搁浅。我们也不是要买成品,哪怕……哪怕您能提供一些关键零部件的毛坯,或者在加工工艺上指点一下,我们自己想办法组装调试,我们也会非常感激,并且……会给予一定的技术协作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