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雨夜鏖战,力挽狂澜!
怀揣着那二百块钱的“巨款”,秦奋的生活似乎并没有立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依旧是那个穿着蓝色工装、在临时库房和机修车间之间奔波忙碌的学徒工,依旧是那个埋首于图纸和计算,与油污和铁屑为伴的技术攻关小组组长。那笔钱,被他小心地锁在宿舍的铁皮箱子里,像是一颗定心丸,也像是一个秘密的种子。除了答应小组几位师傅的那顿“庆功饭”,他并没有声张,更没有像许多人猜测的那样去买手表、买自行车,或者去国营饭店大吃大喝。
他的心思,早已不在于如何花费这笔意外之财,而是被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所吸引。
自从来历不明的财富帝国系统降临,再到修复磨床项目的启动,直至这笔奖金的到手,秦奋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在这个看似按部就班、一切由计划调配的时代,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差和效率鸿沟。
系统赋予了他超越时代的知识和视野,让他能够轻易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但将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却处处受到现实条件的掣肘。资金的审批、材料的采购、设备的限制、人员的观念……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因为体制的僵化或资源的匮乏而卡壳。
就拿正在进行的磨床修复项目来说,虽然有李副厂长特批的资金和各部门的“绿灯”,但实际操作中,依然困难重重。一套进口的高精度过滤器,采购申请打上去半个月还没回音,几颗特殊规格的耐磨螺栓,仓库里没有,外协厂家又排不上队,甚至连测试静压系统需要的高粘度指数液压油,供销科都说最近没计划、弄不到……
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问题,却实实在在地拖慢了整个项目的进度。老杨他们几个老师傅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但在这些硬性资源的短缺面前,也只能望洋兴叹,干着急没办法。
“唉,要是能像变戏法一样,把这些东西都变出来就好了!”小李不止一次地抱怨。
“想得美!这都是国家计划调拨的东西,哪能说有就有?”老杨敲了敲烟袋锅,“慢慢等吧,急也没用。”
秦奋默然不语,心中却波澜起伏。
他知道,这些东西并非真的“没有”。在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和社会网络中,总有一些角落,因为各种原因,或积压、或闲置、或流通于非官方的渠道。关键在于,你是否知道它们在哪里,以及,你是否有办法、有胆量去获取它们。
八十年代初,改革的春风虽然已经吹起,但计划经济的烙印依然深刻。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是国营供销系统,私人间的交易,尤其是涉及生产资料的交易,往往被视为投机倒把,是政策严厉打击的对象。那条红线,清晰而严峻,轻易触碰不得。
但是,巨大的需求和低下的效率之间,必然会催生出灰色的地带。一些胆子大的、路子野的人,早已开始利用信息差和人脉关系,在政策的边缘游走,进行着各种半公开或地下的串换、协作、调剂。
秦奋从系统那里获得的,不仅仅是技术知识,还有对这个时代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他知道,这种“边缘试探”,既是风险,也是机遇。
他手里现在有钱了。二百块的奖金,加上系统初始赠送的几百块财富点兑换的现金,总共大约有五百多块。这笔钱,在普通工人眼里是巨款,但要撬动什么大项目显然不够。可是,如果用在刀刃上,用来打通一些关节,解决一些燃眉之急呢?
这个念头一旦萌生,就像藤蔓一样在秦奋心里疯长。
他开始留心观察。
他发现,工厂内部其实也存在着一个非正式的“交换市场”。比如机修车间缺某种型号的轴承,可能会用自己富余的某种钢材,去跟工具车间换。电工班需要几米特殊的电缆,可能会帮仓库保管员修修家里的收音机来“换人情”。这种基于互惠和人情的交换,虽然效率不高,范围有限,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计划体制的不足。
他还发现,一些消息灵通的老师傅,似乎总有办法搞到一些市面上紧俏的东西。比如某个牌子的香烟,某种进口的电子表零件,甚至是一些国营商店里排队都买不到的布料。他们通常不会明说来源,只是神秘地笑笑,或者含糊地说是朋友帮忙。
秦奋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潜藏在水面之下的网络。而他,凭借着超前的知识和一定的启动资金,或许可以尝试着,去触碰这个网络的边缘。
机会很快就来了。
磨床静压轴承系统需要一个高压稳定的油源,核心部件是一个小型的齿轮泵和配套的溢流阀。攻关小组原本计划使用厂里现有的备件,但找遍了仓库,合适的型号要么没有,要么就是些性能不稳定的旧货。重新向上级申请采购新的进口件,周期漫长不说,价格也极其昂贵,很可能超出本就紧张的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