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东瀛三洋,不过如此!(第2页)
“3微米公差,iso精度等级it4-it5级别,通常需要高精度坐标磨床或者超精密车床才能稳定实现……”
“ra0.2,属于镜面加工范畴,对磨削工艺、砂轮选择、修整、过滤、冷却都有极高要求……”
系统给出的信息,印证了老师傅们的担忧,甚至揭示了更多潜在的困难。
“困难是有的,但任务必须完成!”于德水斩钉截铁地说道,“这是政治任务!技术科会全力配合,需要什么特殊刀具、量具,我们想办法解决!王师傅,张工,你们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牵头,组织一个攻关小组,秦奋也加入进来,集思广益,一定要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
“是!”刘国栋和张工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沉重的压力,但还是应了下来。
攻关小组迅速成立,由刘国栋担任组长,技术科的张工提供技术支持,加上车间里几个技术最好的磨工、钳工,以及秦奋这个“技术新星”。
任务立刻展开。第一步,就是尝试加工。
最好的设备自然是那台刚刚“复活”的m1432A外圆磨床。刘国栋亲自上阵,挑选了厂里能找到的最好的微粉级氧化铝砂轮,仔细地修整砂轮,调整机床参数。张工在一旁拿着千分尺和杠杆百分表,严密监控。
第一件试件小心翼翼地装夹,启动,磨削。刘国栋全神贯注,凭借多年的经验,控制着进给量和磨削速度。刺耳的磨削声响起,火花四溅,空气中弥漫着灼热的金属气味。
然而,问题很快就出现了。
“砂轮磨损太快了!”刘国栋皱着眉头,仅仅磨削了几分钟,砂轮表面就出现了明显的磨损痕迹,失去了锋利度。“尺寸……有点超差。”张工测量后,摇了摇头,“而且表面有轻微的振纹。”
换上更硬的碳化硅砂轮试试?结果更糟,碳化硅砂轮虽然硬度高,但韧性差,磨削这种高硬度合金钢时,磨粒容易碎裂,导致表面质量更差,甚至出现了细微的烧伤痕迹。
连续尝试了几种不同的砂轮和磨削参数,结果都不理想。要么是尺寸精度达不到要求,要么是表面粗糙度不合格,要么就是出现了磨削裂纹。最好的几次尝试,尺寸公差也只能勉强控制在5-6微米,距离3微米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至于ra0.2的表面粗糙度,更是遥不可及,最好的结果也只在ra0.4左右徘徊。
其他的普通磨床,结果就更不用说了,连10微米的公差都难以稳定保证。
车间里的气氛越来越压抑。时间一天天过去,试件废品堆积得越来越多,但合格的零件却一个都没有加工出来。省里项目的催促电话也开始打到厂长办公室,厂领导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于德水急得嘴角都起了泡,一天几趟地往攻关小组这边跑,但除了唉声叹气,也提不出什么有效的办法。
“难道真的没办法了吗?”于德水看着又一件报废的零件,喃喃自语。
“问题恐怕不光是砂轮和操作。”一直默默观察、仔细记录数据的秦奋,在一次小组内部讨论时,终于开口了。他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提出解决方案,而是先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语气沉稳。
“我注意到几个问题,”秦奋摊开自己的记录本,“第一,无论用哪种砂轮,磨削力都很大,这说明材料本身确实非常难加工。第二,即使在磨削力较小的情况下,尺寸稳定性依然不好,特别是m1432A,我用杠杆百分表测过主轴和尾座的微小位移,在高负载下,似乎存在极其微小的弹性变形和振动,这在加工普通零件时影响不大,但对于微米级精度,可能是致命的。第三,冷却液的效果似乎不太理想,局部温度过高,可能是导致烧伤和热变形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