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6章 东瀛三洋,不过如此!(第3页)

他没有直接批评设备或者师傅们的技术,而是客观地指出了观察到的现象和可能的关联。

刘国栋和张工听得很认真。秦奋的分析,条理清晰,数据详实,直指问题的核心。他们之前也隐约感觉到了这些问题,但没有秦奋这样系统地总结出来。

“小秦说得有道理。”张工点点头,“450万能外圆磨床虽然精度高,但毕竟不是专门为这种超硬材料和超高精度设计的。机床本身的刚性、抗振性,在高负载、高精度要求下,可能已经达到了极限。”

刘国栋也叹了口气:“是啊,磨这种硬骨头,对机床、砂轮、冷却、操作,方方面面的要求都太高了。咱们现有的条件,恐怕……”

他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很明显——以红星厂目前的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要完成这个任务,难度极大,甚至可能无法完成。

这是一个真正的技术瓶颈!它不仅仅是某个零件、某个工序的问题,而是系统性的挑战,涉及到材料、设备、工艺、工具等多个方面,已经超出了红星厂现有的能力范围。

难道真的要向上级汇报,说红星厂啃不动这块硬骨头?这不仅会让厂里丢面子,更可能影响到那个重要的省级项目!

一时间,攻关小组的成员们都沉默了,眉头紧锁,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之前修复m1432A带来的喜悦和自豪,此刻已经被这道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冲淡,取而代之的是沉重的压力和一丝无力感。

秦奋看着老师傅们凝重的表情,又看了看那张标注着苛刻精度要求的图纸,手指无意识地在记录本上划过。他的大脑中,系统资料库关于超精密加工技术、特种磨削工艺、高刚性机床设计的知识正在快速翻涌。

他知道,常规的方法已经走到了尽头。想要突破这个瓶颈,必须要有创新的思路,甚至是对现有设备进行大胆的改进!

但是,该怎么做?如何在不引起太大震动、符合自己当前身份的情况下,将那些超越时代的技术理念,巧妙地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方案?

师傅的教诲在耳边回响,藏拙,团结,关键时刻再上。

现在,似乎就是那个“关键时刻”了。但这第一步,该如何迈出去?直接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改造方案?恐怕会被当成异想天开。

秦奋的目光再次落到那台m1432A磨床上。或许,可以从最基础的地方入手,比如,从改进一个小小的环节开始,比如……冷却系统?或者,砂轮的修整方式?

夜色渐深,车间里只剩下几盏值班灯亮着。秦奋独自一人站在那张摊开的蓝色图纸前,久久没有离开。图纸上那些冰冷的线条和数字,仿佛化作了一道无形的墙壁,横亘在红星厂面前。而墙的另一边,是技术的突破,是工厂的荣誉,也是他自己未来更广阔的天地。

如何凿开这道墙?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场对智慧和情商的考验。他的目光深邃,仿佛在酝酿着什么。新的挑战已经出现,而他,正准备迎接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