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37章 扩大规模,鸟枪换炮

“星辰精密加工点”的牌子,秦奋并没有做得多张扬。他只是用一块刨光了的木板,自己拿毛笔蘸着红漆,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写下了这六个字。字体算不上书法家水准,但胜在工整、清晰,透着一股子朴实和认真劲儿。他把牌子挂在了仓库那扇略显锈迹的铁门旁,紧挨着那张崭新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执照被他细心地用塑料薄膜包好,再用图钉固定在门板内侧,既醒目又能防尘。一切都准备好了。那台经过他“魔改”的老旧C618车床,此刻安静地矗立在仓库中央,像一头蓄势待发的钢铁猛兽。旁边的工作台上,各种常用的刀具、量具整齐地排列着,散发出冰冷的金属光泽。角落里,是他自己焊制的简易料架,上面还空空如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订单。

秦奋很清楚,他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不是设备,而是信任和机会。一个刚刚挂牌、只有一个人一台设备的个体加工点,怎么让别人相信你能干好活,特别是精密活?

最初的几天,秦奋充满了信心。他骑着那辆吱呀作响的自行车,开始在市区里转悠。他首先去了几个之前打过交道的、规模相对较小的集体企业或者街道工厂。这些厂子往往设备陈旧,技术力量薄弱,按理说,应该有外协加工的需求。

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小秦啊,知道你技术好,从红星出来的嘛!但是……我们厂现在活儿也不多,自己都吃不饱呢,哪有往外发的活?”这是比较客气的。

“个体户?搞加工?小伙子,你胆子是不小。不过我们这儿的零件,都是有定点协作单位的,都是国营大厂,质量有保证。你这……我们不好随便换啊。”这是带着明显不信任的。

“精密加工?你能做多精密?图纸给我看看……哟,这公差要求0.01毫米?你那台旧床子行不行啊?别到时候给我们干废了,我们可赔不起料钱!”这是赤裸裸的质疑。

秦奋耐着性子解释,拿出自己以前在红星厂参与技术改造的实例,甚至拍着胸脯保证,可以先试加工一件,不合格分文不取。但大多数时候,换来的只是对方采购科或者生产科负责人狐疑的眼神和敷衍的“我们研究研究”、“有需要再联系你”之类的场面话。

他也试着去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国营工厂。但这些大厂的门槛更高,往往是门卫那一关就很难过去。就算托关系找到了里面的人,对方一听他是个体户,只有一台设备,连连摇头。大厂内部讲究流程、讲究资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个体加工点,想从他们手里拿到哪怕是最简单的外协活,都难如登天。他们宁可让自己的工人加班加点,或者发给那些知根知底、合作多年的集体企业,也不会轻易把订单交给一个“来路不明”的个体户。

一连跑了四五天,秦奋磨破了嘴皮,耗费了不少精力,却连一张最小的订单都没拿到。自行车仿佛也感受到了主人的沮丧,链条发出更加沉重的呻吟。傍晚回到那间空旷的仓库,看着那台静默的机床,秦奋第一次感受到了创业的艰难,远比他想象的要具体和残酷。

在国营厂里,活儿是分配下来的,你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而现在,他需要自己去寻找、去争取那活儿的来源,这其中的门道和辛酸,是以前从未体验过的。

但他并没有气馁。这点挫折,还不足以打垮他这个拥有未来几十年记忆的灵魂。他知道,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八十年代初,个体经济虽然在政策上得到了允许,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依然面临着观念、体制等多方面的阻力。

“看来,还是得从熟人或者特殊渠道入手。”秦奋坐在小马扎上,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烟雾缭绕中,他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他想到了红星厂的老师傅刘海柱。刘师傅在厂里人缘好,认识的人多,或许能提供一些线索。他还想到了之前修复那台德国旧设备时,打过交道的几个其他厂的技术员,也许他们所在的单位会有一些特殊的、小批量的加工需求?

第二天,秦奋提上两条市面上比较紧俏的“牡丹”烟,再次来到了红星机械厂。他没有直接去车间,而是先去了刘师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