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53章 自研材料,势在必行!(第2页)

赵启明接到秦奋的电话,颇感意外,但更多的是赞赏。这个年轻人,不仅技术过硬,还有如此强烈的进取心和发展眼光,这在普遍求稳的个体户中是很少见的。

“秦奋同志,你的想法很大胆,也很有远见!”赵科长在电话里沉吟片刻,“个体户升级为工厂,这在咱们市还是头一遭。相关的政策法规,我需要研究一下,也需要向上级汇报。不过,你放心,市里对于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特别是能够出口创汇的企业,肯定是持支持态度的。你先把相关的申请材料准备一下,我帮你问问工商、税务那边怎么办。”

得到赵科长的积极回应,秦奋心中大定。虽然过程可能曲折,但至少方向是明确的,并且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内部”推手。

另一方面,秦奋开始和王建军、刘小虎一起,利用业余时间,在红星市的各个角落寻找合适的厂址。

他们的要求并不算太高:面积不需要太大,有个三五百平米就行,最好是现成的旧厂房或者仓库,水电能接通,交通相对便利,租金不能太贵。

然而,在那个年代,合适的工业用地和厂房资源,大多掌握在国营单位手中,私营企业想要找到理想的落脚点,并不容易。他们跑了市郊结合部好几个地方,看了废弃的仓库、倒闭的街道小厂、甚至是一些国营大厂淘汰下来的旧车间,但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么产权不明晰,要么水电不通,要么就是对方根本不愿意租给“个体户”。

“妈的,找个地方落脚怎么就这么难!”王建军累得满头大汗,一屁股坐在路边的马路牙子上,点燃了一根烟,“以前在厂里,哪操心过这些事儿!”

秦奋也有些疲惫,但他知道不能放弃:“再找找。总会有办法的。实在不行,我们去找钱厂长问问,看看水泵厂有没有闲置的地方能匀给我们一点。”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出现了。

那天,秦奋去给市柴油机厂送一批加急的高精度油嘴偶件。柴油机厂是红星市的骨干企业之一,规模很大。送完货,他和柴油机厂采购科的一位老熟人闲聊,说起了自己想找个地方办厂的难处。

那位采购科的老熟人姓周,叫周建国,是个热心肠。听了秦奋的诉苦,他一拍大腿:“哎呀!秦师傅,这事儿你找我问问就对了!我们厂在东郊不是有个老大修车间嘛,以前修大型柴油机的,后来工艺改造,设备都搬到新车间去了,那个老车间就一直空着,差不多有五六百平米,水电都是现成的,就是里面有点破旧。厂里一直想把它租出去,但租金要得高,一直没租掉。你们要不要去看看?”

秦奋顿时来了精神:“真的吗?周大哥!那太好了!我们不嫌破旧,能用就行!租金方面……我们可以谈嘛!”

在周建国的引荐下,秦奋很快见到了柴油机厂负责后勤和资产管理的副厂长。这位副厂长对秦奋和他的“星辰精密”也有所耳闻,态度还算客气。

秦奋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强调了自己有能力承接高精度加工业务,特别是已经开始涉足外贸出口,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希望能租下那个闲置的大修车间,作为“星辰机械厂”的起点。他还隐晦地提到了市经委对他们的关注和支持。

副厂长听完,沉吟了片刻。将厂里的闲置资产租给一个“个体户”办工厂,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政策风向似乎在变,而且对方确实有技术实力,还能创汇,甚至得到了经委的关注。如果能把这个老大难的闲置车间租出去,每年收点租金,也算是盘活了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