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员工福利,凝聚人心
红星市的这个冬天,寒意彻骨,仿佛要将所有生机都冻结。经济治理整顿的寒风,无情地扫荡着每一个角落,让那些曾经在过热浪潮中喧嚣一时的厂矿企业,如今都噤若寒蝉,甚至不少已经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中奄奄一息。然而,在星辰机械厂那座位于东郊、略显偏僻却日益繁忙的厂区内,气氛却与外界的萧条截然不同。秦奋站在二楼办公室的窗前,目光越过下方车间里闪烁的焊花和机床运转的轮廓,投向更远处的城市天际线。手中那份与曙光精密模具厂草签的收购意向书,墨迹未干,却仿佛带着一股温热的力量,驱散了窗外的几分寒意。
拿下曙光厂,不仅仅是获得几台关键的电火花和线切割设备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那几位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老模具师傅,以及他们手中掌握的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对于星辰厂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是补齐核心技术短板的关键一步。
“建军哥,曙光厂那边,老高已经带人过去清点资产、核查账目了。初步反馈回来的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一些,设备维护得不错,那几个老师傅也都表示,只要我们能保证基本待遇和给他们一个能安心搞技术的环境,都愿意留下来。”秦奋转过身,对坐在沙发上正捧着一本《金属材料热处理手册》看得入神的王建军说道。
王建军放下书,脸上露出一丝喜色:“那敢情好!模具这玩意儿,以前咱们厂只能做点简单的,复杂的都得外协,又贵又慢。有了这帮老师傅和那几台洋设备,以后咱们自己就能搞定了!很多新产品的开发,也能提速不少!”
“是啊。”秦奋点点头,眼神深邃,“这只是第一步。治理整顿带来的行业洗牌,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吸纳人才、积蓄力量的好机会。现在外面日子不好过的厂子多,有真本事但没地方施展的人才也多。我们手里有现金,有订单,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能让他们看到希望的技术和发展方向。这个时候,正是我们广纳贤才的时候。”
他深知,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的机械制造业,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研发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这场经济寒冬,固然残酷,但也像一场大浪淘沙,将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从即将沉没的破船上“筛选”了出来,等待着有眼光、有实力的“新船主”去招揽。
秦奋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曙光厂那几个模具师傅。他脑子里有一张更宏大的“人才地图”。
“建军哥,除了曙光厂,你和孙工那边,还要继续留意。我听说,市里那家老牌的红星工具厂,最近日子也很难过,他们厂里可有不少经验丰富的工具设计师和刃具磨工,这些都是我们急需的。还有一些国营大厂,因为效益下滑,可能会有一些技术骨干‘人心思动’,或者有提前退休、愿意出来发挥余热的老专家。只要是我们需要的,只要对方有真才实学,条件可以谈,待遇可以放宽。”
“我甚至在考虑,”秦奋顿了顿,抛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我们能不能主动出击,去一些经营困难但技术底子还在的研究所或者大专院校,‘定向挖人’?比如,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或者研究员,担任我们的技术顾问,甚至可以考虑和他们合作搞一些项目,或者干脆把一些有潜力的年轻毕业生招进来,我们自己培养。”
王建军听得眼睛都亮了,他虽然不善言辞,但也明白秦奋这番话的分量。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招几个工人那么简单了,这简直是要把红星市乃至周边地区的技术精华都往星辰厂“扒拉”!
“厂长,您这……手笔可真不小啊!”王建军咂了咂嘴,“不过,我喜欢!咱们厂要真能把这些牛人都弄来,以后还愁造不出好东西?”
秦奋笑了笑:“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但方向必须明确。我们要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能赚钱的工厂,更要是一个技术领先、人才济济的创新平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