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员工福利,凝聚人心(第2页)
接下来的几个月,秦奋和他的核心团队,几乎将一半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场“人才争夺战”中。
高建华那边,顺利完成了对曙光精密模具厂的清产核资。秦奋亲自出面,与曙光厂的几位老模具师傅进行了几次推心置腹的长谈。他没有过多地谈论薪资待遇,而是更多地和他们探讨精密模具的未来发展趋势,讨论星辰厂对模具技术的重视和投入计划,描绘了一个可以让他们不受束缚、专心致志搞技术、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这些在国营厂里郁郁不得志、空有一身技艺却无处施展的老伙计们,被秦奋的真诚、远见以及对技术的尊重深深打动。最终,包括曙光厂原来的技术负责人,一位经验丰富的七级模具钳工老师傅在内,五名核心技术骨干,全部同意加入星辰机械厂,并带来了他们所有的图纸资料和一部分珍贵的专用工具。秦奋当即拍板,在二分厂专门划出一块区域,成立“精密模具车间”,由这位老师傅担任车间主任,并给予了充分的自主权和资源支持。曙光厂原有的几台进口电火花机床和线切割机床,也被小心翼翼地搬迁到了星辰厂,经过孙建国和钱保国等人的检修调试,很快就焕发了新的生机。
与此同时,王建军和孙建国也没闲着。他们利用各自在红星市机械行业的人脉关系,四处打探消息。
孙建国凭借着以前在红星机床厂积累的声望,成功说服了两位即将退休、但在特种齿轮加工和精密测量方面有着独到经验的老工程师,同意接受星辰厂的“返聘”,担任技术顾问,每周来厂里指导几天。这两位老专家的加入,对于提升星辰厂在齿轮加工和质量检测方面的水平,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王建军则把目光瞄准了那些因为工厂停产、半停产而赋闲在家,或者对原单位待遇不满的技术工人。他不像秦奋那样擅长“画大饼”,但他有他自己的一套“攻心计”。他提着两瓶酒,几包烟,直接找到那些他认为有真本事的人家里,跟人家拉家常,了解对方的困难,然后实实在在地告诉对方,星辰厂现在活儿多,待遇好,只要肯干,凭手艺吃饭,绝对比在原单位混日子强。他还特意把自己和刘小虎等人的工资条拿给对方看,那实实在在的数字,比任何空洞的承诺都有说服力。
就这样,陆陆续续地,又有七八名经验丰富的车工、铣工、磨工,甚至还有一名极其稀缺的热处理老师傅,被王建军“忽悠”进了星辰厂。这些人大多是三四十岁,正值当打之年,技术扎实,上手很快,迅速成为了各个车间的生产骨干。
人才的涌入,如同新鲜的血液,为星辰机械厂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将这些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单位、带着各自习惯和想法的人才,有效地吸纳、整合,并让他们真正融入星辰厂的体系,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这又成了秦奋和管理团队面临的新挑战。秦奋深知,简单的“招进来”只是第一步,“用得好”、“留得住”才是关键。
他首先做的,是完善薪酬激励体系。在原有计件工资的基础上,他引入了更细化的岗位技能等级评定,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底薪和计件单价系数。对于孙建国、曙光厂来的模具师傅、以及那两位返聘的老工程师等核心技术人才,则实行年薪制或项目分红制,确保他们的收入水平在全市乃至全省同行业中都具有竞争力。他还设立了“技术革新奖”、“质量标兵奖”、“优秀学徒奖”等多个奖项,定期评选,公开表彰,营造尊重技术、鼓励创新的氛围。
其次,是加强培训和技术交流。秦奋要求孙建国和钱保国牵头,定期组织内部的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会。让老师傅们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活拿出来分享,让年轻工人有机会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那些表现突出、有培养潜力的年轻人,秦奋还承诺,将来有机会送他们去外地甚至国外学习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