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奠基石下,埋下时光胶囊
夜色褪尽,晨曦初露。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远风产业园崭新的厂房上时,整个园区仿佛一头从沉睡中苏醒的巨兽,开始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
但这轰鸣声中,却夹杂着一丝与往日不同的、既紧张又亢奋的全新节拍。
董事长办公室内,张巧玲将连夜准备好的一叠资料放在秦奋桌上,眼圈下有着淡淡的黑眼圈,但眼神却亮的惊人:“秦董,赴美签证的所有材料都齐了,我已经通过港岛那边的渠道联系了使馆,走了加急程序。另外,这是我搜集到的关于林亦然的所有公开资料,包括他在斯坦福的博士论文题目,以及在德州仪器参与发表的几篇技术论文。”
秦奋迅速翻阅着,点了点头,赞许道:“巧玲,辛苦了。效率很高。”
“为我们自己的芯片事业,不辛苦!”张巧玲的声音清脆有力,她看着秦奋,眼神里满是信任与期待,“秦董,我们真的能把他请回来吗?那可是德州仪器的高级工程师,掌握着世界最先进的技术。”
“不是请,是‘迎’。”秦奋纠正道,他合上资料,脸上是一种洞悉一切的自信,“当一个人的理想与抱负,能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同频共振时,任何优渥的物质条件都将变得黯然失色。我们带去的,正是这样一个机会。”
张巧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她能清晰地感受到,秦董身上那股不容置疑的强大气场,让她没来由地安心。
秦奋起身,在办公室内踱了几步,整个远风集团已经像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围绕着他昨夜下达的指令高速运转起来。
他透过窗户,能看到办公室主任杨明正领着几个新来的文员,在行政楼前张贴刚刚打印出来的巨幅招聘公告。那红底黑字的标题《告全国有志青年书——远风邀您共铸中国“芯”》,在晨光下显得格外醒目。公告上承诺的待遇——本科生一入职起薪三百元,研究生五百元,博士生面议,上不封顶!并且解决凤栖市户口和住房问题——在这个平均工资不过百元的年代,无异于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得早早上班的工人们围成一团,发出阵阵惊呼。
这不仅仅是招人,更是一次宣告,一次对全国技术人才的呼唤。
他转过头,拿起电话拨了个内线:“大柱,到你那儿去看看。”
片刻之后,在一间被临时征用的大会议室里,秦奋看到了李大柱和他那支刚刚凑起来的“电子信息事业部预研组”。十几号人,都是从技术科和各个车间抽调来的精兵强干,此刻正围着一块黑板,激烈地争论着什么。
黑板上,画着一个歪歪扭扭但结构分明的二极管剖面图,旁边标注着“p区”、“n区”、“pn结”等字样,还有一大堆看不太懂的公式和符号。
“秦董!”李大柱看到秦奋,像找到了主心骨,连忙迎了上来,兴奋又苦恼地指着黑板,“我们琢磨了一晚上,大概搞明白了这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是咋回事。可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拿两块不一样的硅片贴在一起?那中间的pn结又是个啥?书上说得太玄乎了!”
秦奋看着这群充满求知欲的脸庞,笑了笑。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提了一个问题:“在想怎么造出来之前,我们先想想,造它的原料是什么?”
“高纯度的硅啊!”一个年轻技术员立刻回答。
“对,高纯度单晶硅。”秦奋在黑板上写下这五个字,“那硅从哪里来?”
“沙子?”有人试探性地问。
“没错,从随处可见的沙子,到纯度高达99.9999%以上的电子级单晶硅,这就是第一步,叫‘提纯’。然后,要把这块硅‘切’成薄片,叫‘晶圆’。再然后,我们要在晶圆上‘掺’入不同的杂质,比如磷和硼,形成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这个‘掺’的过程,就叫‘扩散’或‘离子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