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结识技术狂人,未来的大牛!(第2页)
自己做edA?!
这个念头,比造Cpu本身还要疯狂!
如果说造Cpu是工业之巅的明珠,那么edA就是托起这颗明珠的皇冠本身!它融合了图形学、计算几何、图论、最优化算法、数据库、并行计算等无数个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尖端技术,其难度之大,投入之巨,甚至超过了芯片制造本身。
魏东亭的嘴唇动了动,想说这太难了,但看着秦奋那不容置疑的眼神,他把话又咽了回去。他想起了计算所里一个人的名字,一个在圈内被誉为传奇,却又无比落寞的名字。
“秦董,要说国内搞这个最早,也最深的,只有一个人。”魏东亭的声音有些干涩,“京城大学数学系的教授,严兆峰。他是国内第一个把图论和组合数学应用到iC自动布局布线领域的学者。八十年代初,他就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过关于‘模拟退火算法’在布线优化中应用的论文,比国外还早了半步。只可惜……”
“可惜什么?”秦奋追问道。
“可惜他的东西太超前,也太理论化了。”魏东亭叹了口气,“当时国内的半导体产业还停留在微米级,根本用不上他那些复杂的算法。他的项目拿不到经费,培养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慢慢地,人就被边缘化了。听说他现在对产业界的人极其反感,认为我们都是一群只知道赚钱、不懂科学的‘商人’。好几家国家级的研究院所想请他出山,都被他骂了回去。这人……脾气又臭又硬,怕是不好请啊。”
“不好请,也得请。”秦奋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种为国铸剑,却被束之高阁的寂寞英雄,我最懂。他缺的不是钱,不是名,而是一个能让他毕生所学尽情挥洒的战场。”
他站起身:“魏工,你帮我约一下,就说有一个后辈,想向他请教一个关于‘旅行商问题’在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布线中的变种解法。”
……
京城大学,燕园。
一间老旧的教职工宿舍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书本、墨水和灰尘混合的气味。
年近六旬的严兆峰教授,正戴着老花镜,在一张铺开的宣纸上,用小楷抄写着《兰亭集序》。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但梳理得一丝不苟。书房里没有电脑,只有四面墙顶天立地的书架,上面塞满了各种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科学的典籍,中英文都有。
他写得很慢,一笔一划,沉静如水,仿佛想把外界所有的喧嚣都隔绝在笔墨之外。
“老师,计算所的黄副所长又打电话来了,想请您去做个报告。”门外,一个看起来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轻声说道。他是严兆峰带的最后一个博士生,名叫陈嘉。
“不见。”严兆峰头也不抬,淡淡地吐出两个字。
“可是老师,他们说这次关系到国家‘九五’攻关计划的立项,经费很足……”陈嘉小心翼翼地劝道。
“足?再足的经费,拿去买一堆国外的仪器和软件,回来写几篇不痛不痒的报告,然后束之高阁,有什么意义?”严兆峰终于停下了笔,声音里透着一股深深的疲惫和失望,“嘉啊,我搞了一辈子算法,到头来,连一台能让我跑一跑自己程序的机器都没有。我那些理论,在国内,就是屠龙之技,可笑啊,可笑。”
陈嘉看着老师落寞的背影,心里一阵酸楚。他知道,老师的“模拟退火”和“遗传算法”在布局布线领域的理论,至今在国际上都有一席之地。可是在国内,却始终被认为是空中楼阁。心灰意冷之下,老师这几年已经完全沉浸在故纸堆和书法里,不再过问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任何事。
就在这时,楼下传来了敲门声。
陈嘉跑去开门,不一会儿,领着一个年轻人走了上来。这年轻人看起来比自己还小几岁,但气质却异常沉稳,眼神深邃,正是秦奋。
“老师,这位是远风集团的秦奋先生,说是专程来向您请教一个数学问题。”陈嘉介绍道。
“远风集团?”严兆峰眉头一皱,又是企业界的。他放下毛笔,连身都懒得转,冷冷地说道:“我只是个教书的,不懂你们生意场上的事。送客。”
这已经是毫不掩饰的逐客令了。
陈嘉一脸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秦奋却丝毫没有在意,他微笑着走上前,将一张图纸,轻轻地放在了严兆峰的书桌上。
“严教授,您先别急着赶我走。我这里确实遇到一个难题,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最优解,听闻您是这方面的大家,所以特来求教。”
那是一张用精密绘图笔画出的、极其复杂的电路版图草图。上面有数万个逻辑节点和密如蛛网的连接关系,并且标注了各种严苛的约束条件:时序、功耗、串扰、线宽……
严兆峰本不想理会,但目光不经意地一瞥,立刻就被图上那个核心区域的设计给吸引住了!
那是一块被标注为“动态逻辑与多米诺骨牌电路”的区域,其设计之精巧,逻辑之紧凑,是他生平仅见!这种设计能极大地提升电路速度,但对布局布线的要求也呈几何级数增长,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时序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