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72章 自主研发,唯一的出路!(第2页)

而以林薇为首的法律团队,则是那支无形的“海军”,负责制定规则,保护航道,确保整个舰队在全球的海洋上,能安全、合法地航行,所向披靡。

……

两天后,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机场。

一架来自东方的波音747客机,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

秦奋走下舷梯,呼吸着欧洲深秋微凉的空气。董事长办公室主任杨明紧随其后,拎着两个看似普通,实则内部经过特殊加固的手提箱。

没有盛大的欢迎仪式,没有前呼后拥的随从,一切都低调得如同一次普通的商务旅行。

坐上预定好的奔驰轿车,秦奋并没有前往繁华的金融区,而是直接说出了一个地名:“去耶拿。”

“秦董,”杨明一边确认着行程,一边低声汇报,“按照您的吩咐,关于顾秉文博士的全部资料都已经准备好了。我们已经通过第三方渠道,以‘学术交流’的名义,向他发出了一个非正式的会面邀请,地点就在耶拿大学旁边的一家咖啡馆。”

“很好。”秦奋点了点头,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顾秉文博士的资料。

那张黑白照片上,是一个戴着金边眼镜、面容清瘦、眼神中透露着一丝执拗与孤傲的中年知识分子。

这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一个为了技术理想可以放弃一切的人。

对付这样的人,用金钱去砸,是对他最大的侮辱。唯有懂得他内心深处的骄傲与遗憾,才能真正地敲开他的心门。

轿车在无限速的德国高速公路上飞驰。窗外,是与国内截然不同的田园风光和高度工业化的城镇。但秦奋的内心,没有丝毫的波澜。

前世,作为共和国最顶级的总工程师,他曾无数次站在这里,与蔡司、西门子、博世这些德国工业巨头的领袖们,在谈判桌上唇枪舌剑。他对这片土地的工业文化,甚至比许多德国人还要了解。

他知道德国人的骄傲,也深知他们的刻板与固执。

更重要的,他知道,在这片严谨到近乎冰冷的工业土壤之下,同样也燃烧着对技术最炙热的、不计成本的激情。

而这,正是他与顾秉文之间,最大的共同语言。

……

德国,图林根州,耶拿市。

这座被誉为“光学之城”的小城,安静地坐落在萨勒河谷中。几个世纪以来,全世界最精密的光学仪器,都从这里诞生。

耶拿精密光学公司的厂区,坐落在城市的一角。与不远处依旧辉煌的蔡司总部相比,这里显得有些陈旧和落寞。厂房外墙上,“jeaprecisiooptics”的字样已经有些斑驳。

在一间光线昏暗、充斥着机油和金属气息的实验室内,顾秉文正死死地盯着一台老旧的离子束抛光机。

机器发出的嗡嗡声有些不稳,显示屏上跳动的数据,也始终在一个微小的范围内波动,无法达到他计算出的理论最优值。

“该死的!又是轴承的磨损问题!”顾秉文一拳砸在操作台上,眼中布满了血丝和深深的疲惫。

“顾博士,别急,”他身边一位同样来自国内的助手,名叫周涛,递过来一杯冷掉的咖啡,“这台设备已经连续运转超过两万个小时了,能保持现在的精度已经是个奇迹了。我们已经向董事会打了三次报告,申请更换核心部件,但一直被驳回。”

“驳回?他们当然会驳回!”顾秉文冷笑一声,语气中充满了失望与愤怒,“在赫尔曼·鲍曼那个该死的银行家眼里,我们这些搞研发的,就是一群只会烧钱的废物!他只看得到财报上的亏损,却看不到如果我们再不更新设备,用不了三年,我们连给徕卡代工显微镜镜头的资格都要保不住了!”

鲍曼,正是耶拿精密光学公司现任的Ceo,一个由债权银行派来的、只对财务数据负责的典型经理人。

“可是……博士,我们上个季度提出的那个‘非球面镜快速成型’项目,不是很有希望拿到军方雷达项目的订单吗?那可是能让公司起死回生的大合同啊。”周涛小声地说道。

“订单?”顾秉文自嘲地笑了笑,他指着实验台上一块半成品镜片,“就用这台随时可能报废的机器去做?去和装备着全新设备的蔡司竞争?我们连他们的投标资格线都摸不到!鲍曼否决了这个项目,他说风险太高,回报周期太长。他宁愿把仅有的一点资金,拿去扩大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望远镜生产线,因为那个能让他这个季度的报表好看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