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洞主 作品

第133章 小山学业,进步神速(第2页)

朗朗的读书声,虽然还带着几分稚嫩,却充满了对知识的虔诚和对未来的向往。

白天,他依旧雷打不动地前往周先生家中求学。

周先生对于这个天赋异禀、又勤奋刻苦的弟子,也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在小山熟练掌握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蒙学基础之后。

周先生便开始正式向他传授儒家核心经典——《四书》。

从《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再到《论语》中孔圣人那些充满智慧的言语,以及《孟子》那汪洋恣肆、充满了浩然正气的篇章。

这些对于普通农家子弟来说,如同天书一般深奥难懂的典籍。

小山却学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他的记忆力本就超群,再加上周先生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他自己那份超乎年龄的理解能力和专注。

往往一篇数百字的经典文章,他听先生讲授一两遍,自己再反复诵读几日,便能理解其大意,并将其中的精要牢牢记在心中。

他不仅仅满足于背诵和理解字面意思。

更喜欢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先生,《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可若是君王昏聩,国将不国,又何谈平天下呢?”

“先生,《论语》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若是他人先施恶于我,我又当如何处之?是该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

“先生,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伦理,是否有所冲突?”

这些问题,有的直指核心,有的则充满了少年人特有的思辨和困惑。

常常让周先生在赞叹其聪慧之余,也不得不更加严谨、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和阐释。师生二人,常常会在那间简陋的土屋里,为了一个字义,一段章句,甚至一个哲学观点,而反复讨论,各抒己见。

这种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氛围,让周先生那颗早已沉寂的心,也重新焕发了活力。

他仿佛在小山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影子,也看到了儒家道统薪火相传的希望。

他将自己毕生所学,以及对世事、对人生的感悟,都毫无保留地,一点点地传授给这个他视若珍宝的弟子。

小山的进步,是神速的,也是全方位的。

他的识字量早已突破了数千大关,能够独立阅读大部分没有生僻字的古籍。

他的书写能力也日益精进,用那支狼毫笔在粗糙的草纸上写出的楷书,已经颇具风骨,笔力沉稳,字形工整清秀,比起他父亲那“鬼画符”般的字迹,简直是云泥之别。

更重要的是,他的思维方式和眼界,也因为这些圣贤经典的熏陶,而变得更加开阔和深刻。

他不再仅仅是那个只知道死读书的农家少年。

他开始学会用“礼”、“义”、“仁”、“智”的标尺,去审视身边的人和事。

他开始思考一些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家国天下的“大问题”。

虽然这些思考还很稚嫩,甚至有些理想化。

但那份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却已然在他心中悄然扎根。

小山的成长和进步,自然也给这个家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