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洞主 作品

第133章 小山学业,进步神速(第3页)

他成了家里名副其实的“文化担当”。

父亲张大山在研究《天工开物》时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古文或图注,常常会拉着小山一起探讨。

小山虽然对那些具体的农工技术一知半解,但他扎实的文字功底,却能帮助父亲更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含义,避免了不少可能的弯路。

家里的一些重要事务,比如与赵四海签订的药材供货契约。

张大山都会让小山仔细阅读、核对,确保没有疏漏和陷阱。

甚至,他还开始尝试着,让小山记录一些简单的家庭账目,或者将自己的一些关于农业改良、工具设计的想法,用文字和图画结合的方式记录下来,作为珍贵的“技术档案”。

小山还主动承担起了教导弟弟妹妹们认字的责任。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简单地教唱几句《三字经》。

而是学着周先生的样子,从最基础的笔画、部首开始,耐心地、系统地,给栓子、柱子、丫丫、豆子他们启蒙。

新家里那间原本预留做“书房兼药材加工房”的西厢房,如今大部分时间都成了小山的“私塾”。

每日晚饭后,油灯下,总能看到他端坐在小书桌前,有板有眼地教着弟弟妹妹们描红、背书。

那认真的神情,那略显稚嫩却又充满威严的语气,俨然一位合格的小先生。

而栓子、柱子他们,在三哥这位“近在眼前”的榜样激励下,学习的兴趣也比以前浓厚了许多。

虽然依旧顽皮好动,但也开始能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学上几个字了。

整个张家,因为小山的存在,因为知识的传入,悄然间,多了一股浓浓的书卷气,也多了一份不同于寻常农家的、对未来的更高期许。

张大山和王氏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骄傲和自豪。

他们知道,小山这颗希望的种子,正在以最茁壮、最喜人的姿态,向上生长。

“小山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大出息。”

周先生不止一次地,在张大山前来送束修或药材时,如此感慨道。

他的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

他自己苦读半生,却也只落得个穷困潦倒、隐居乡野的下场。

而眼前这个农家少年,却似乎拥有着他年轻时所不具备的、那种纯粹的求知欲和惊人的天赋。

或许……这孩子真的能替他完成那个未了的梦想?

周先生的心中,也悄然生出了一份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期望。

他对小山的教导,也变得更加尽心,更加严格。

不仅要求他背诵、默写,还开始让他尝试着理解文章的微言大义,甚至学着做一些简单的对子和短文。

小山也不负所望。

他的学业,如同雨后春笋般,节节攀高,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和潜力。

村里人也渐渐知道了,张大山家那个体弱的三小子,竟然是个读书的奇才,深得周老秀才的喜爱和器重。

这让那些原本还对张家有些轻视或者嫉妒的人,心里也多了一份莫名的敬畏。

毕竟,在这个时代,读书人,尤其是可能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其社会地位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