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拾光阴 作品
第276章 柳暗花明
接下来,最关键的,便是先生的人选了。
苏晓晓知道,一个好的先生,对一所学堂而言,是何等的重要。
这不仅关系到孩子们能否学到真正的知识,更关系到他们品性的塑造和眼界的开阔。
“爹,村长爷爷。”
苏晓晓在一次碰头会上,认真地说道:“学堂的先生,我们绝不能马虎。我想着,最好能从县城或者镇上,聘请一位真正有学问、品行端正、且真心愿意教导孩子们的先生。束修方面,咱们可以给得丰厚一些,食宿也都由咱们村里承担,务必让人家能安心在此执教。”
苏大强和苏长河自然是满口答应。苏长河更是拍着胸脯保证,他这就托付在县城里相熟的几位老友,帮忙留意和引荐合适的先生人选。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日里,苏长河果然发动了自己的人脉,陆陆续续地,也有几位据说“颇有才学”的先生,在中间人的引荐下,来到了大山村“相看”。
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来的第一位,是个年逾古稀的老秀才,颤颤巍巍,老眼昏花,说话都有些漏风。
虽然自称是“饱读诗书,桃李满天下”,但苏晓晓和苏长河私下里一合计,都觉得这位老先生年纪太大,精力不济,恐怕难以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更别说管束村里那些皮猴子一般的孩子们了。
第二位,则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书生,倒也生得一表人才,出口成章,引经据典,看起来颇有几分真才实学。
但苏晓晓在与他闲谈了几句之后,却敏锐地察觉到,此人言语之间,总是刻意地抬高自己,贬低乡野,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子怀才不遇的酸腐之气,以及对大山村这“穷乡僻壤”的深深鄙夷。
苏晓晓心中立刻便将此人否了。
她要找的,是能真心实意扎根乡村、教导孩子的先生,而不是一个只把这里当成临时跳板、还处处瞧不上乡亲们的“高人”。
第三位,更是一位让苏晓晓和苏长河都哭笑不得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