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集:《伦理之光照亮科技未来》
伦理之光
林砚推开会议室门时,午后的阳光正斜斜切过桌面,在那尊水晶奖杯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奖杯底座刻着一行字:“全球科技伦理治理二十周年特别贡献”,边缘的棱角被岁月磨得温润,像极了她此刻掌心的温度。
“林老师,各国代表都到齐了。”助手小陈递过平板电脑,屏幕上滚动着在线参会者名单——从南极科考站的生态学家到硅谷的科技企业家,从非洲的数字权益律师到国际太空站的驻站宇航员,他们的虚拟头像在环形会议厅的电子屏上组成璀璨的星图。
林砚整理了一下深蓝色西装外套,走到会场中央的全息投影台旁。二十年前的今天,也是这样一个晴朗的午后,她和另外七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挤在不足二十平米的办公室里,对着白板上“科技伦理”四个大字发愁。那时脑机接口刚实现猕猴意念操控机械臂,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开始显露成瘾性,而普通人对“伦理”的认知还停留在医学实验的知情同意书上。
“我们先看一组对比数据。”林砚轻触投影台,左侧浮现出2045年的全球科技伦理事件地图:红色标记密密麻麻,从欧洲的基因编辑婴儿争议到东南亚的算法歧视诉讼,从北极冰盖下的采矿纠纷到近地轨道的太空垃圾碰撞预警。右侧则是2065年的同比例地图,红色标记稀疏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绿色的伦理审查点和蓝色的国际协作项目。
“二十年前,当我们提出要给Ai算法装‘伦理刹车’时,有人说这是给科技戴镣铐。”林砚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每个分会场,“但今天,我们看到的是——”
她点开一段视频:肯尼亚的乡村医生正在用搭载伦理芯片的诊断仪为孕妇做检查,设备自动屏蔽了可能泄露隐私的基因数据;挪威的深海采矿船在作业前,先投放了数百个生态监测机器人,实时上传数据至全球深海伦理数据库;月球基地的科研人员在培育低重力作物时,同步向地球传回基因编辑方案,接受跨星球伦理委员会的审核。
“这些不是镣铐,是指南针。”林砚说。
会议厅后排传来轻微的骚动,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被推到前排。他抬起布满老年斑的手,指向投影屏上的“脑机接口伦理红线”条款——那是二十年前团队处理的第一个大案。当时某科技公司宣称能通过脑机接口“治疗”抑郁症,实则在试验中篡改受试者的情绪记忆。
“林教授还记得我吗?”老人的声音带着电子合成器的质感,他的声带在十年前的喉癌手术中被切除,如今依靠植入式语音处理器说话,“我是编号734,当年那个被强制参加试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