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回村拜年,苏建军的儿子(第2页)
"清蒸吧,爹娘牙口不好,清蒸的嫩。再说卤味已经够重口了,配个清淡的鱼正好。
"
"行,那我收拾鱼去。
"
王秀兰拎着一条肥大的鲤鱼开始收拾。
苏建国看了看灶台上的几口锅,卤味在沸腾,鸡汤在炖煮,米饭也已经焖上。
他擦了擦手,走到院子里,深吸一口寒冷的空气,看着忙碌的家人,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上辈子的今天,他们在为温饱发愁。
而现在,不仅衣食无忧,生意还越做越大。
最重要的是,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这才是真正的年味啊,苏建国想着,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他抬头看了看大门上崭新的对联和大红灯笼,又望瞭望厨房里冒出的炊烟,听着院子里家人的说笑声,只觉得此刻的幸福,比什么都珍贵。
转天,时间来到了大年初一。
天刚蒙蒙亮,苏建国就醒了。
"当家的,这么早就起了?
"
王秀兰揉着眼睛从被窝里探出头,昨晚守睡,守到十二点多才睡,这么早起,还有点迷糊。
"嗯,今天得回村给爹娘拜年。
"
苏建国一边穿衣服一边说。
"你就在家照顾岳父岳母吧,路太远,我带明富去就行。
"
王秀兰点点头,披上棉袄下炕。
"我给你煮碗饺子,大年初一可不能空着肚子出门。
"
厨房里,灶台上的水已经烧开,咕嘟咕嘟冒着泡。
王秀兰麻利地下了一锅白菜猪肉馅的饺子,又切了盘肉肠,热了壶黄酒。
苏建国坐在桌前,看着妻子忙碌的背影,心里暖融融的。
这要搁上辈子,大年初一能吃上顿白面饺子都是奢望。
"爸,我收拾好了!
"
苏明富穿着崭新的蓝布棉袄跑进来,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还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朝气。
"快吃吧,吃完咱们就出发。
"
苏建国给儿子倒了半杯黄酒。
"天冷,喝点暖暖身子。
"
爷俩就着肉肠,很快吃完饺子。
苏建国从里屋拿出两个鼓鼓囊囊的布包,年货早就从去了,这一次去,就随便拿了几瓶酒跟几条烟。。
"路上小心点,雪天路滑。
"
王秀兰提醒道。
"知道了,你回屋再睡会儿。
"
苏建国把布包挂在自行车把手上,又检查了下绑扎的绳子。
很快,苏建国跟苏明富便推着两辆自行车出了门。
"爸,咱们要是能有辆汽车就好了。
"
苏明富推着车子往外走,幻想道。
"这样咱们全家人都能一起回村,也不用骑这么远的路。
"
苏建国闻言,苦笑着摇头。
"现在上面还不允许私人买车,得再等几年放开才行。
"
其实他何尝不想买?
每次看到路上跑的上海牌小轿车,他都眼热得很。
但眼下这光景,别说买不到,就是能买也不敢买。
太扎眼了。
爷俩骑上车。
苏建国骑在前面,车把上挂着的年货随着颠簸轻轻晃动。
苏明富跟在后面,时不时因为路面结冰而手忙脚乱。
"慢点骑,注意看路!
"
苏建国回头叮嘱。
"这段路坑多,别摔着。
"
"知道啦!
"
苏明富应着,却忍不住又说起汽车的事。
"爸,我听说南方已经有私人买车的了,咱们...
"
"别想那些没用的。
"
苏建国打断他。
"现在一天一个样,谁知道哪天能放开?先把眼前的日子过好再说。
"
出城后,路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
大多是走亲戚拜年的,个个穿着新衣,手里提着年货。
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第一句话准是
"过年好
",然后互相递烟,寒暄几句。
"过年好啊老哥!
"
一个裹着军大衣的中年汉子冲苏建国打招呼。
"过年好过年好!
"
苏建国连忙下车,从兜里掏出大前门递过去。
"这是去哪啊?
"
"去我家二叔那!
"
汉子接过烟,乐呵呵地说。
"您这是...
"
"回苏家屯,给老爷子拜年去!
"
两人站在路边抽了会儿烟,聊了聊今年的收成,这才各自上路。
越往苏家屯方向走,年味越浓。
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贴着崭新的春联,挂着红灯笼。
孩子们穿着新衣在雪地里放鞭炮,女人们聚在一起嗑瓜子聊天,男人们则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抽烟打牌。
"爸,咱村比城里热闹多了!
"
苏明富兴奋地说。
他在城里长大,对农村的新年充满好奇。
"那可不,农村过年才叫真过年。
"
苏建国笑着指向前方。
"看,前面就是咱们屯子了!
"
苏家屯的村口,几个半大孩子正在放
"二踢脚
"。
看到有生人进村,立刻围了上来。
"过年好!您找谁啊?
"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怯生生地问。
苏建国乐了。
"小丫头,我是你建国叔啊!上次回来还给你糖了,这就认不出来了?
"
孩子们这才认出是苏建国,顿时欢呼起来。
"建国叔回来啦!建国叔过年好!
"
苏建国从兜里掏出一把水果糖分给他们,孩子们欢天喜地地跑开了。
沿着村道往里走,遇到的村民越来越多。
每个人见到苏建国都热情地打招呼:
"建国回来啦!过年好啊!
"
"哎哟,这是老三吧,都长这么高啦!
"
"快去吧,老爷子家正热闹着呢!
"
苏建国一一回应,不时停下脚步给老人递烟,跟同龄人寒暄几句。
苏明富跟在后面,学着父亲的样子跟长辈问好,收获了不少夸奖。
拐过两个弯,苏老爷子的院子出现在眼前。
院门大开着,屋里传出阵阵说笑声。
"爸,看来今天来拜年的人不少啊。
"
苏明富小声说。
苏建国点点头,把自行车靠在墙边。
"你爷在村里辈分高,年年都这样。
"
爷俩拎着年货走进院子,立刻引来一阵欢呼:
"建国来啦!
"
"哎哟,建国回来啦!
"
"快进屋快进屋!
"
堂屋里挤满了人,炕上坐着几位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苏老爷子坐在正中间,红光满面。
地上站着或坐着二三十号人,有苏建国的叔伯兄弟,也有村里其他来拜年的乡亲。
"爹!娘!儿子给您二老拜年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