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第3页)

这片区域被夏人称之为铁垒之地。

而且这片区域的城池里面,是没有所谓的平民的。

早在太康五年的夏魏之战中,那些正常的城池,都魏无忌打废掉。

没有被打废的,平民也逃难到南方,没有再回来。

后来的徐州重振计划,李彦提出了军事铁垒,城中不再有真正意义上的平民。

除了上战场的正规军,城中日常的一些事,其实是工兵和后勤兵在做。

物资的供给,一方面来源于徐州最南边的经济特区,一方面来源于城外那些正常发展的市集,以及乡里。

乡里就是正常的农村,这一点是在徐州各郡县保留了的。

这些百姓也有正常的土地,并且当初得到了十年免税。

他们种的粮食,织的布,手工艺品,一部分满足自己的需求,一部分则放到集市去卖,形成商业。

但更多的是被与军方合作的商人买走,最后供给给军方了。

这是徐州的军民模式。

它与世兵制和府兵制都不一样。

它没有兵户,士兵也不是来自折冲府,士兵是招募来的,职业军人。

它只不过将城池彻底军事化,通过集市,将乡里的农产品输送到这种军事化的城池里,形成了连成片的堡垒。

李彦当初之所以如此设计,就是考虑到魏国会再一次动员绝大多数兵力来打徐州。

而重砲和火炮技术被魏国掌控,战争规则变了,于是完全军事化的堡垒和军民结合的纵深的出现,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必要。

徐州防御一共分三大区域,以方城为中心的方城防御纵深,在大夏徐州西北片区,一共有十座堡垒要塞。

以彭城为中心的防御中心,在方城东南,也有十座堡垒要塞。

在彭城东面则是海昌郡的十座要塞,以海昌为中心。

最南边的经济特区则是徐州盐巴、铁、铜、煤等等大宗商品的供给地。

徐州的这种布局,当魏国大军压境的时候,如果局势极其严峻,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坚壁清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