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献给天上的明媚婵娟(第2页)
(《灵宪》: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写的天文学著作,被后世认为是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所反映的科学水平是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嫦娥是仙气动人的婵娟,蟾蜍则是形貌丑陋的蛤蟆,在少姝看来,二者当然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没有办法扯到一起,但在上古至今的传说中,他们确实是互为变身的关系。
虽然姐姐的想象让子默觉得很可爱,但他还是转回了广为大众接受的看法:“《五经通议》上面说,玉兔和蟾蜍,它们一起在月亮上,蟾蜍本是阴性,而玉兔则属阳性,二者共同发亮,可见,阴是从阳中生发出来的,或者说没有蟾蜍,月亮发出的光会更亮?”
(《五经通义》:西汉刘向的著作。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楚辞》和《战国策》由他整理编定。宋王应麟《玉海·艺文拟序》:“刘向辨章旧闻,则有《五经通义》。通义者,汉五经课试之学也。”在魏晋时,《五经通义》应该也是攻读经学的必读书目。)
看来大家已然取得共识,于是更加好奇徐孺子的答案,等着听思霓往下讲。
“彼时的徐孺子先生却答不然,就像人的眼中有瞳仁,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这个意料之外的答案出来,众人面面想觑,场面安静了好一瞬。
接着,一个个脸上露出了钦佩赞服之色。
“多么巧妙的比方。”
“世上确有天赋异禀这回事。”
“他这么一说,不但回答了问题,而且还让大家体会到阴阳相生的道理。”
“才九岁,居然想得到,月的明亮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其中是否有物,更重要的是,有些部分对于整体功用的施展是不可或缺的,这种思索的方法更有深度,也更可贵。”少婵最后这样说。
她向往的神情落在眼里,石生始终无言,不过整张脸却焕发出神采,好似眼睛都在笑。
(徐孺子赏月:出自《世说新语·言语》,书里记载了徐孺子九岁时的一次机智对答,原文是: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子献哥哥说石兄唱诵的功夫很是了得呢。”少嫆笑嘻嘻。
“真的吗?”少姝十分配合。
“不是我显摆,此情此景我早就想引亢高歌了,就怕没人想听。”心情益发好了,石生放胆逗趣起来。
“少婵姐姐,我好像记得山水斋里有只竖箜篌,许久无人拂拭,大概也很想一展心弦?”子默夸张地做个拜托的手势。
(竖箜篌:在古代箜篌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史记·封禅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卧箜篌起源于春秋,竖箜篌是汉代自波斯传入的,后被称为“胡箜篌”。《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汉乐府曲中甚至有“箜篌引”,属相和歌辞,至今广泛传颂的有四首叫做“箜篌引”的诗歌作品,除了被蔡邕收入《琴操》的《公无渡河》,作者分别是曹植;王昌龄;李贺。这种风靡宫廷与民间的古老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人们只能在遗存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部分箜篌的图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