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安稳后事,吕雉拉拢人心!(第2页)
这不是包庇,而是一种基于现实和政治智慧的保护。眼下大敌当前,咸阳需要李钊这样熟悉防务且刚刚经历血战考验的将领来稳定局面,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吕雉此举,既保全了一员可用之将,又施以了恩惠,让其感恩戴德,更加效命。李钊心中明了,这份洞察与回护之情,他必须铭记,更需用接下来的行动来报答。
他立刻收敛心神,将那份后怕与感激压入心底,转而以极高的效率开始执行吕雉的命令:调派最信任的精锐加强宫内关键区域的守卫,特别是皇后寝宫及政令中枢;严令所有知晓刺杀事件的侍卫、官人禁绝议论,统一口径;派出信使,以例行巡逻演练为由,向城内主要官员府邸通报“无事”,试图安抚可能产生的恐慌情绪。
李钊和吕雉都清楚,那场血腥的刺杀,绝非敌人唯一的手段。那仅仅是第一波,也是最直接、最粗暴的攻势。这并不意味着楚军以及那个藏身幕后、行事诡谲莫测的神秘易小川,就没有了后手。
事实上,刺杀行动本身,无论成功与否,其造成的涟漪效应已经开始扩散。咸阳宫内发生了如此惊天动地的事情,大批骑兵深夜紧急调动,火把如龙,马蹄声震破寂静,只要不是聋子瞎子,附近区域总有人会察觉到不对劲。恐慌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激起的波纹一圈圈向外荡开。
“咸阳宫里肯定出大事了!”——这种猜测和低语,开始在部分权贵府邸、军中营垒乃至市井坊间悄悄流传。
对于楚军和那些潜伏在城内、意图煽动人心、鼓动投降的细作来说,这种模糊的恐慌本身,就是一把利器。它不需要被证实,只需要存在,就足以滋养怀疑与不安的种子。
无论事后吕雉和李钊如何对外宣称一切正常,都无法彻底消除人们心中的疑虑。这种事情的处理,本身就陷入一个两难的困境:
倘若实话实说,公告咸阳宫遭遇大批刺客袭击但已被平息。这固然显示了官方的力量和控制力,但同时也承认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帝国的中枢、守卫最森严的宫殿,竟然被敌人渗透至此,甚至威胁到了皇后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