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8章 互相争抢的咸阳!
秦始皇时代缺乏独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构,仅靠中央集权下的官员依附性来推行政策,这种模式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无法真正监督到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环,只能确保政策下达,难以保障政策执行的质量和效果。
如今高要已正式称王,其掌控的地盘严格计算,单纯就面积而言已不逊于秦始皇初称帝时的版图,只是在人口密度和开发程度上尚有差距。面对如此广阔的领土和日益复杂的治理挑战,高要公布青衣社的目的首先在于警示——自上而下地传递一个明确信号:统治者拥有独立的监察能力,所有人在行事为人时都应当谨慎,不可肆意妄为。
高要深谙人性之道。他明白,完全大公无私、毫无私心的人几乎不存在;在庞大的政治团体中,完全不贪不占更是不可能。区别只在于程度多寡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监察机构的威慑效果往往远高于实际执法的效果。高要不希望麾下官员整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而是希望他们明确知道监察的存在和边界——了解青衣社是什么、做什么,总比不知道这些人在哪里、做什么、何时会出现在自己面前要好得多。
过度监察会导致地方官员不敢做事、不能做事,甚至懒得做事。在“少说少错、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官场哲学下,官员们会选择明哲保身,宁愿无所作为也不愿冒险创新。毕竟,少说话、少做事、不做事,最多就是丢官罢职,总比丢掉性命要强。高要绝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否则领土何来发展?民生何来改善?国家何来进步?
公布青衣社的存在,正是为了打消这种过度担忧,明确告诉所有人:青衣社的职责范围是有限的,主要针对贪污腐败和严重渎职行为,而非对正常政务的过度干涉。这样一来,真正想做事的官员可以放心大胆地开展工作,而不必终日忧心会被莫须有的罪名所困扰。
青衣社的选拔和训练堪称严苛至极。候选人大多来自寒门子弟或孤儿,经过多轮秘密筛选后才被接纳。训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潜伏技巧、情报收集、密码通信、侦查与反侦查、心理分析等特殊技能,同时还需学习各地风俗习惯、方言土语,甚至商业、农业等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融入不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