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皖老村 作品

第64章 拜五台(第2页)

柳文渊呆立雪中,如痴如醉。那樵夫的身影融入山岚,歌声犹在耳畔。他幡然醒悟,撕碎随身携带的狂傲诗稿,朝着樵夫消失的方向深深一揖。入京后,他文风大变,质朴沉雄,竟高中探花。每每与人言及五台奇遇,皆叹:“那山中樵夫,定是文殊化身!一担柴薪,几句俚语,挑碎了我的贡高我慢,让我看见真正的‘大块文章’!”

其三:求子妇与稳婆

平阳府妇人李氏,嫁入夫家十年无出,受尽白眼。-精`武.小_税,旺¢ ?追*嶵?歆!彰_踕.听闻五台山送子观音灵验,遂三步一叩,苦行朝山。行至半山,腹痛如绞,竟是要临盆!荒山野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李氏绝望哀泣。忽闻一阵清脆铃响,一青衣老妇挎着药箱健步而来,面容慈和:“娘子莫慌,老身乃山中稳婆,专接难产。”

老妇手法娴熟,指挥李氏丈夫寻来温水,就地于避风石后铺开洁净布单。山风凛冽,老妇却气定神闲,口中念念有词,似诵经又似安慰。李氏痛极恍惚,只见老妇眼中似有温润慈悲的光芒,如菩萨低眉。随着一声清亮啼哭,婴儿顺利降生。老妇用山泉水洗净婴孩,裹入温暖布包,递给李氏:“是个大胖小子!菩萨慈悲,不负诚心人。”

李氏夫妇感激涕零,欲问姓名重谢。老妇摆摆手,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台顶:“谢菩萨去吧。记住,此子乃菩萨所赐,要好生教养,令他知善向佛,便是报恩。” 言毕,挎起药箱,循着小径飘然而去,身影转眼没入云雾,唯余清脆铃声袅袅,似从云端传来。

李氏一家拜谢菩萨后下山,四处打听山中那位救命稳婆,山民皆摇头:“这山高路险,哪有什么常住的稳婆?” 李氏方悟,那雪中送炭、妙手回春

的老妇人,定是菩萨悲悯,化身前来救她母子性命!怀中婴儿安然酣睡,小脸如莲瓣般纯净。李氏自此虔信佛法,家中常年供奉文殊,教导儿子终身行善。

其四:屠夫与雪夜僧

代州屠户赵三,杀生半世,性如烈火。一日酒醉失手,与人斗殴致残,官府缉拿在即。仓皇间想起五台乃佛门圣地,或可避祸,遂连夜逃入山中。时值隆冬,大雪封山,赵三又冷又饿又怕,蜷缩在狮子窝一破败山神庙中,怀中还揣着那把沾过无数牲口和人血的屠刀,刀刃在黑暗中泛着幽光。

夜半,风雪更骤。忽闻笃笃敲门声。赵三惊疑,握紧屠刀,哑声问:“谁?” 门外传来温和应答:“行路僧人,风雪阻途,求借片瓦避寒。” 赵三犹豫片刻,开门。见一老僧,僧袍单薄,覆满雪花,面容清癯,眼神却澄澈温和,仿佛能看透人心。老僧合十:“多谢施主。” 径自走到角落坐下,闭目诵经。

破庙寒风刺骨。赵三冻得瑟瑟发抖,老僧却似不觉寒冷,神态安详。赵三忍不住问:“和尚,你不冷?” 老僧睁眼,目光落在他紧握的屠刀上,缓缓道:“身冷易御,心寒难消。施主手握利刃,心中杀气如这风雪,岂不更寒彻骨髓?” 赵三如被针刺,低头看着屠刀,血债与罪孽涌上心头,冷汗涔涔。

老僧又道:“刀可断物,难断因果。风雪虽恶,终有尽时。放下心中刀,回头路自宽。” 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锤,敲在赵三心坎上。他看着老僧平静无波的眼睛,又看看手中屠刀,想起半生杀业,想起白日伤人惨状,想起官府追捕,万念俱灰中又生出一丝从未有过的悔惧与茫然。“我…我还能回头?” 声音嘶哑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