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101章 汉纪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第3页)

当时,暴胜之担任直指使者,被他处死的二千石以下官员特别多,威名震慑各州郡。他到渤海时,听说当地人隽不疑很贤能,就请他来见面。隽不疑容貌威严,衣冠整齐,气质不凡。暴胜之连鞋都顾不上穿好,赶紧起身迎接。两人到堂上坐定后,隽不疑郑重地说:“我一直住在海边,早就听说过暴公子的大名,今天终于能和您见面交谈。当官的,太强硬容易折断,太软弱又会坏事,应该先树立威严,再施以恩惠,这样才能建功立业,保住荣华富贵。”暴胜之觉得这话太有道理了,全都听进去了。回去之后,他就上表推荐隽不疑,汉武帝召见隽不疑,封他为青州刺史。济南人王贺也担任绣衣御史,负责追捕魏郡的盗贼,但他抓捕时很多人都被放走了,因为不称职被免职。王贺感叹道:“我听说救活一千人,子孙就能封侯,我救活的有一万多人,后代肯定能兴旺!”

这一年,汉朝封匈奴降将介和王成娩为开陵侯,让他率领楼兰国的军队去攻打车师。匈奴派右贤王率领几万骑兵救援,汉军作战不利,只好撤退。

评论

天汉二年的一系列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汉武帝晚期统治的诸多弊端。汉武帝的“强国梦”遭遇了一场强烈冲击,军事、内政多个方面都亮起了红灯,暴露出盛世之下潜藏的巨大危机。

军事战略与指挥失当:李广利西征虽有斩首万余级的战绩,却陷入匈奴重围,最终折损十之六七兵力,凸显出汉朝在战役规划与后勤保障上的严重缺陷。而李陵事件更是军事决策失误的典型。汉武帝先是贸然同意李陵以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的冒险计划,后又因猜疑错置援军,导致李陵孤立无援。李陵以寡敌众,虽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坚韧意志,但终究因实力悬殊兵败投降。汉武帝事后的愤怒与迁怒,不仅寒了将士之心,也反映出其晚年刚愎自用、情绪化的决策风格。司马迁因仗义执言遭受腐决策的制定。

内政治理的恶性循环:汉武帝重用酷吏,试图以严刑峻法维持统治秩序,却适得其反。酷吏的残暴激起吏民的强烈不满,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东方盗贼四起,大规模的武装反抗此起彼伏。汉武帝派遣绣衣直指使者进行强力镇压,并颁布《沈命法》,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严苛的法令反而使各级官员因恐惧追责而相互隐瞒,形成“上下相为匿”的恶性循环,使得盗贼问题愈发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国家治理陷入困境。

人才选拔与任用的隐患:李陵作为将门之后,能力出众却因汉武帝的决策失误而被迫投降,这一事件极大地挫伤了汉朝将领的积极性,也暴露出人才任用过程中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司马迁因言获罪,使得敢于直言进谏的士人遭受打压,人才成长的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朝廷的人才储备与选拔机制。此外,暴胜之、隽不疑、王贺等官员的事迹虽各有不同,但也反映出当时官员队伍中不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侧面体现出人才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混乱。

外交与军事的连锁反应:汉朝在与匈奴的对峙中,军事行动的失利削弱了其在边疆地区的威慑力。匈奴的反扑与车师救援行动的失败,表明汉朝在西域的战略布局面临挑战,边疆局势愈发紧张。同时,汉朝内部的动荡也使得其在对外关系中难以集中精力,进一步影响了其在外交与军事上的整体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