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汉纪十七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第3页)
不久,先零部落与其他羌人部落的二百多位首领解除仇怨,相互交换人质,订立盟约。宣帝听说后,询问赵充国,赵充国回答说:“羌人之所以容易被控制,是因为他们各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经常相互攻击,势力不统一。三十多年前西羌反叛的时候,也是先解除内部仇怨,联合起来攻打令居,和汉朝对抗,过了五六年才平定。匈奴多次引诱羌人,想和他们一起攻打张掖、酒泉地区,让羌人居住在那里。近来匈奴在西边受到困扰,我怀疑他们又派使者到羌人部落中去勾结。我担心羌人的变乱不会就此停止,而且可能还会联合其他部落,应该趁事情还没发生就做好准备。”过了一个多月,羌侯狼何果然派使者到匈奴借兵,想攻打鄯善、敦煌,以断绝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赵充国认为“狼何的势力不可能独自想出这个计策,怀疑匈奴使者已经到了羌人部落中,先零、罕、幵等部落才解除仇怨,订立盟约。到秋天马匹肥壮的时候,变乱肯定会发生。应该派使者巡视边境军队,提前做好防备,监视各个羌人部落,不要让他们解除仇怨,以便发现他们的阴谋。”于是丞相府和御史府又奏请派义渠安国去巡视各个羌人部落,区分他们的善恶。这时候,连年丰收,一石谷子只值五钱。
评论
汉宣帝元康三、四年间,西汉王朝在多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这些事件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政治层面,对功臣及其后代的封赏与追念,不仅是对过往恩情的回馈,更是强化统治阶层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丙吉、张安世等人的事迹展现出不同的为官之道与品德,丙吉的不伐善终得福报,张安世的谨慎与对权势的清醒认知,都为朝堂树立了典范。而韦玄成辞让爵位的事件,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礼让等传统道德观念的重视,宣帝对其气节的赞赏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官场风气。
地方治理方面,疏广、疏受的退休选择以及他们对财富的态度,为世人提供了一种看待功名利禄的视角,倡导了一种不过分追求财富、注重子孙品德培养的价值观。黄霸在颍川的治理堪称典范,他关注民生,从细微处入手,推行教化与刑罚相结合的治理方式,使得颍川社会稳定、人口增长,其治理理念和方法为后世地方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尹翁归廉洁奉公,去世后家无余财,他的事迹彰显了清正廉洁的官员形象,宣帝对其家属的赏赐也是对这种品德的肯定与弘扬。
边疆局势上,车师王乌贵的处置以及羌人部落的动态,凸显出西汉边疆问题的复杂性。羌人部落的异动预示着潜在的边疆危机,赵充国对羌人局势的敏锐洞察和提前防范的建议,显示出他作为将领对边疆形势的深刻认识和战略眼光。义渠安国此前的不当行为以及后续对羌人的巡视安排,也反映出处理边疆民族事务需要谨慎对待,策略得当。
经济上,连年丰收使得谷价低廉,这为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同时,面对各种政治、社会事务,如何合理利用经济优势进一步发展国家、巩固统治,也是王朝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这两年间的众多事件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汉宣帝时期丰富而复杂的历史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