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126章 汉纪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第2页)

皇上回复:“按你的计划,羌人什么时候能被消灭?战事什么时候能结束?仔细盘算一下,再上奏。”

赵充国再次上书:“我听说,帝王之师讲究不战而胜,所以谋划比硬拼更重要。‘百战百胜不算最厉害,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等敌人犯错’。蛮夷虽然和我们风俗不同,但趋利避害、爱护家人、害怕死亡这点是一样的。现在羌人没了好牧场,四处流亡,内部早就离心离德。我们撤军屯田,顺应天时地利,等他们露出破绽。虽然不能马上消灭他们,但不出几个月,肯定能解决问题。目前已经有一万零七百多羌人投降,还有七十多批人听了劝离开。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办法!我总结了屯田的十二个好处:留下步兵屯田,既能备战又能生产粮食,恩威并施;还能限制羌人回到肥沃的土地,让他们内部矛盾激化;当地百姓能正常耕种,不耽误农业生产;节省骑兵的粮草开支;来年春天,用节省下来的人力,通过水路运粮,展示军威;利用闲暇时间,把之前砍伐的木材运出来修缮邮亭;不用冒险出击,坐等敌人在恶劣环境中生病、受冻;避免长途追击造成的伤亡;对内不失威严,对外不给敌人可乘之机;不用担心惊动其他部落引发变故;修好桥能控制西域,扩大影响力;节省开支,减轻徭役,还能防备其他意外。屯田有十二利,出兵有十二弊,希望皇上采纳!”

皇上又问:“你说几个月就能解决问题,到底是今年冬天,还是什么时候?你就不担心羌人看我们撤了兵,召集壮丁,攻击屯田和驻守的士兵,继续烧杀抢掠?再仔细想想,回奏!”

赵充国第三次上书:“打仗靠的是谋划,谋算充分才能赢。先零羌现在剩下的精兵不过七八千人,流亡在外,饥寒交迫,不断有人投降。我估计,最快这个月,最迟明年春天,他们就会彻底完蛋。您看,北边从敦煌到辽东一万一千五百多里,几千官兵驻守边塞,羌人多次来攻都没占到便宜。现在虽然撤了骑兵,但一万屯田精兵驻守,到三月之前,羌人马匹瘦弱,绝对不敢丢下妻儿,翻山越岭来进犯,也不敢把辎重运回去。这就是我断定他们会不战自溃的原因。至于他们偶尔小规模骚扰,很难完全杜绝。我认为,没有必胜把握就不轻易开战,没有十足把握就不轻易出兵。如果出兵不能彻底消灭先零,还不如用屯田的办法稳扎稳打。现在放弃必胜之策,去冒险,不仅没好处,还会让国内疲惫,损害国家威严。而且大军一旦出动,战后很难再留下屯田,湟中地区也不能空虚,到时候又得征发徭役,实在不划算!我身为臣子,如果为了避嫌而顺着皇上的意思出兵,却不顾国家安危,那就是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