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126章 汉纪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第3页)
赵充国每次上奏,皇上都让公卿大臣讨论。一开始,支持他的人只有三成;后来涨到五成;最后八成的人都同意了。皇上责问那些一开始反对的人,他们全都磕头认错。魏相说:“我不懂军事,但后将军(赵充国)多次谋划,从没出过错,我相信他的计策肯定行!”皇上最终采纳了赵充国的建议,但因为破羌将军、强弩将军一直坚持出兵,所以两边的意见都听了,下诏让两位将军和中郎将赵卬出击。这一战,强弩将军招降四千多人,破羌将军斩首两千,赵卬斩首和招降两千多,赵充国这边又招降五千多。最后,皇上下令撤军,只留赵充国屯田。
这一年,大司农朱邑去世。皇上念他是个清官,赏赐他儿子百斤黄金,用于祭祀。同年,前将军、龙頟侯韩增升任大司马、车骑将军。此外,丁令连续三年骚扰匈奴,杀了几千人。匈奴派一万骑兵反击,却一无所获。
评论
赵充国简直是“战略鬼才”和“职场硬刚天花板”!面对羌乱,别人想着速战速决,他偏要“温水煮青蛙”,用屯田的方式慢慢耗死敌人,把“不战而屈人之兵”玩出了新高度。他的屯田策略,不仅是军事手段,更是经济、政治的组合拳,既解决了粮草问题,又稳定了边境,还顺带发展了生产,堪称古代版“军民融合”典范。
在和朝廷的“争论”中,赵充国更是展现了“硬核”一面。儿子劝他明哲保身,同事们大多反对,皇上也多次质疑,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判断,用数据和逻辑硬刚到底,最终成功说服众人。这种对国家负责、不随波逐流的态度,放在今天也是职场人值得学习的榜样。反观其他将领,虽然出兵也有战果,但相比之下,赵充国的“慢功夫”更显智慧和远见。这也告诉我们,有时候,稳扎稳打、另辟蹊径,比盲目冒进更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