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汉纪二十 孝元皇帝上(第2页)
匈奴呼韩邪单于又上书说民众生活困苦。汉元帝下诏让云中、五原郡转运二万斛谷物给他。
这一年,汉朝开始设置戊己校尉,让他们在车师旧地屯田。
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
春天正月,汉元帝前往甘泉宫,在泰畤祭祀天神。乐陵侯史高凭借外戚身份兼管尚书事务,前将军萧望之、光禄大夫周堪为他的副手。萧望之是着名的儒者,和周堪都因为曾是汉元帝的老师,有旧日的恩情,所以汉元帝很信任他们,多次在闲暇时召见他们,谈论国家治乱,陈述王道之事。萧望之推荐并选拔了通晓经学、品行端正的宗室子弟散骑、谏大夫刘更生担任给事中,与侍中金敞一起在汉元帝身边随时纠正皇帝的过失。这四人同心商议,用古代的制度来劝导汉元帝,想匡正很多事,汉元帝很愿意采纳他们的意见。史高只是虚居其位,因此与萧望之产生了矛盾。
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从汉宣帝时就长期掌管朝廷机要事务,精通法令条文。汉元帝即位后,身体多病,因为石显长期负责事务,又是宦官没有宫外的党羽,精明专注值得信任,就把政事委托给他,事情无论大小,都通过石显上奏并由他决断,石显尊贵受宠,权势倾朝,百官都恭敬地侍奉他。石显为人乖巧聪慧,熟悉事务,能深切领会皇帝的微妙旨意,内心却非常狠毒,擅长诡辩,用这些来中伤别人,谁要是得罪了他,哪怕只是瞪他一眼,他就会用严酷的法律陷害对方。他还与车骑将军史高内外勾结,议论事情常常坚持旧例,不依从萧望之等人的意见。
萧望之等人对许氏、史氏家族的放纵感到忧虑和苦恼,又痛恨弘恭、石显专权,就建议说:“中书是政务的根本,是国家的关键部门,应该让通明公正的人来掌管。汉武帝在后宫游乐宴饮,所以任用宦官,这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废除中书的宦官,以符合古代不接近受过刑罚之人的道义。”由此与史高、弘恭、石显产生了严重的冲突。汉元帝刚即位,为人谦让,慎重对待改革,这个建议讨论了很久都没有决定下来,最后把刘更生调出朝廷担任宗正。
萧望之、周堪多次举荐名儒和优秀人才来担任谏官。会稽人郑朋暗地里想依附萧望之,就上书告发车骑将军史高派门客在各郡国谋取不正当利益,还提到许氏、史氏家族子弟的罪过。奏章交给周堪看,周堪禀报汉元帝后,汉元帝下令让郑朋在金马门等待诏令。郑朋给萧望之写书信说:“如今将军您的规划,是像管仲、晏婴那样就满足了,还是要像周公、召公那样一直努力下去呢?如果像管仲、晏婴那样就满足了,那我郑朋就回延陵的水边,一直到老死算了。如果将军要振兴周公、召公的大业,像日昃之君那样广泛听取意见,那我郑朋或许愿意竭尽全力为您效万分之一的力!”萧望之刚开始见到郑朋时,真诚地接待他;后来知道他品行不端,就与他断绝了往来。郑朋是楚地的人,心里怨恨,就转而寻求加入许氏、史氏家族,推翻之前说许氏、史氏的事,说:“那些都是周堪、刘更生教我说的,我是关东人,怎么会知道这些!”于是侍中许章禀告汉元帝后召见了郑朋。郑朋出来后,扬言说:“我见到皇上,告发了前将军萧望之五条小过错,一条大罪过。”待诏华龙品行污浊,想加入周堪等人的阵营,周堪等人不接纳他,他就与郑朋勾结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