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279章 汉纪四十二 孝安皇帝上(第2页)

鲜卑的其至鞬亲自率领一万多骑兵,在曼柏攻打南匈奴,南匈奴的薁鞬日逐王战死,一千多人被杀。

十二月戊辰日,京师和三个郡国发生地震,这一年的东汉真是多灾多难。

陈忠向朝廷推荐了汝南的周燮和南阳的冯良,说他们学问品行高深纯正,一直隐居不仕,在世上名声很大。皇帝就用黑色的币帛和小羊羔作为礼物去聘请他们。周燮的族人就劝他说:“修养品德、树立德行,就是为了能为国家效力,你为什么非要守着东边山冈的那块坡地呢?”周燮却说:“修道的人要审时度势,时机不对就行动,怎么能顺利呢!”周燮和冯良都自己乘车到了附近的县城,然后称病就回去了。

评论

延光二年的历史记载,清晰展现了东汉王朝在内外交困中的挣扎与失序,从边疆策略到朝堂权力,从民生治理到士风转向,处处透着衰败的气息。

西域战略的生死抉择:收缩与坚守的博弈

西域问题再次成为朝廷焦点,背后是国力衰退下的战略焦虑:

张珰的务实三策:敦煌太守张珰以亲身经历驳斥“弃西域”论,提出“攻呼衍王、屯柳中、弃交河”上中下三策,核心是“保西域以固河西”——放弃西域看似省费,实则会让北匈奴势力坐大,最终反噬河西四郡。这种“以空间换安全”的思路,是对西域战略价值的清醒认知。

陈忠的长远视角:陈忠进一步指出,西域诸国“不乐匈奴、慕汉已久”,若弃之不救,不仅会将其推向匈奴,还会让北匈奴“财贿益增、胆势益殖”,甚至勾结南羌威胁河西。他强调“孝武苦心”,实则提醒朝廷:西域不是负担,而是制约匈奴的战略支点。

决策的有限突破:朝廷最终采纳“置西域长史,屯柳中”的折中方案,派班勇率五百人出屯,算是保住了对西域的微弱控制。但这种“小规模驻军”的选择,仍暴露了东汉国力的不足——既不敢全力经营,又不能彻底放弃,只能在“守不住又丢不起”的尴尬中勉强维持。

朝堂权力的畸形膨胀:私人利益碾压国家公器

本年度的朝政乱象,集中体现为“内宠专权”的登峰造极:

乳母封君的破界之举:安帝竟封乳母王圣为“野王君”,打破了非贵族女性封爵的惯例,这不仅是对礼制的践踏,更标志着“私恩凌驾于国法”——王圣母女此前已凭私权扰乱朝政,如今获爵更让其势力合法化,形成“外有外戚、内有乳母宦官”的权力集团。

杨震弹劾的无力回天:司徒杨震直击时弊:为王圣修第“费巨亿”,与“百姓空虚、帑藏匮乏”形成刺眼对比;周广、谢恽等依附近幸者“分威共权”,招纳贪污之徒,导致“白黑混淆”。但安帝对这些切中要害的谏言置若罔闻,说明皇权已彻底沦为私人谋利的工具,朝廷失去了最基本的是非判断。

官僚体系的分裂站队:耿宝、阎显荐人被杨震拒绝后,司空刘授立刻辟用二人,这种“顺则昌、逆则孤”的官场生态,让正直官员被孤立,投机者得势。当官僚集团不再以国事为重,而是围绕私人势力站队,行政体系便彻底丧失了治理功能。

边疆与民生的双重危机:动荡的常态化

本年度的内外动荡呈现“多点并发、愈演愈烈”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