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279章 汉纪四十二 孝安皇帝上(第3页)

北方防线持续崩坏:鲜卑其至鞬率万骑攻南匈奴,杀薁鞬日逐王及千余人,北境边防形同虚设。鲜卑从“零星寇掠”升级为“大规模进攻”,反映出其势力已足以与汉朝、南匈奴抗衡,北方民族格局发生根本性逆转。

内部叛乱与天灾交织:旄牛夷反叛虽被击破,但西南民族矛盾未消;丹杨山崩、多地雨水、地震等灾异频发,与“修王圣第”的奢靡形成强烈反差。百姓在“赋税重、徭役繁”与“灾荒多”的双重压迫下,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而朝廷的应对只有“视而不见”。

士人群体的价值转向:从入世到避世

面对朝政黑暗,士人的选择折射出社会心态的变化:

周燮、冯良的隐居选择:陈忠推荐的周燮、冯良,以“学行深纯”闻名,却拒绝朝廷征召。周燮“度其时而动”的表态,道破了士人的无奈——不是不愿为国效力,而是乱世中“动而不时”只会自取其辱。这种“避世”并非消极,而是对污浊官场的无声反抗。

士人阶层的离心倾向:从黄宪的“不仕而名重”,到周燮、冯良的“称病而还”,越来越多有识之士选择远离朝堂。这背后是“修身治国”理想与现实的断裂——当官场被“贪污之徒”充斥,当正直者被排挤,士人便不再将“出仕”视为实现价值的唯一途径,这种“离心力”的增强,标志着王朝失去了最核心的社会支撑。

延光二年的种种乱象,本质是“恶性循环”的不断加剧:皇帝纵容私宠→朝政腐败→资源被浪费→边疆失控、民生凋敝→士人心寒避世→朝廷更依赖私人势力维系统治。每一个环节的失策,都在为下一个危机埋下伏笔。西域战略的勉强维持,不过是延缓了崩溃的速度;王圣封君、杨震谏言被拒,则加速了权力体系的腐朽;士人的避世,更是抽走了王朝最后的道德根基。此时的东汉,已像一艘千疮百孔的船,在风雨飘摇中驶向覆灭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