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399章 世祖文皇帝上(第2页)

孙权在武昌的临钓台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让人用水洒在大臣们身上,说:“今天咱们尽情喝,只有醉倒掉到台里,才能停下来!”张昭一脸严肃,一句话不说,走出去坐在车里。孙权派人把张昭叫回来,对他说:“大家一起作乐嘛,您干嘛生气呀?”张昭回答说:“以前商纣王搞酒糟堆成的山丘、美酒灌满的池子,整夜整夜地喝酒,当时也觉得是乐事,不觉得是坏事。”孙权听了,默默不语,感到很惭愧,就停止了酒宴。

还有一次,孙权和大臣们喝酒,亲自起身给大家敬酒,虞翻趴在地上,假装喝醉不起来;孙权刚一离开,虞翻就坐了起来。孙权大怒,拿起剑就想杀了虞翻,在座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大司农刘基起身抱住孙权,劝说道:“大王您喝了几杯酒之后,就亲手杀了贤能之士,就算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怎么会知道呢!而且大王您一直凭借能容纳贤才、汇聚众人而闻名,所以天下人都敬仰您;现在一下子就抛弃了这个名声,怎么行呢!”孙权说:“曹操还杀了孔融呢,我杀个虞翻又算什么!”刘基说:“曹操轻率地杀害士人,天下人都指责他。大王您一直践行道德仁义,想和尧、舜那样的圣君媲美,怎么能拿自己跟曹操比呢?”虞翻因此得以免死。孙权于是告诫身边的人:“从今以后,我酒后说要杀人,都不许真的杀。”刘基是刘繇的儿子。

当初,曹操打败蹋顿后,乌桓就渐渐衰落了,鲜卑的首领步度根、轲比能、素利、弥加、厥机等人通过阎柔向朝廷进贡,请求通商,曹操都上表给他们封王,以示恩宠。轲比能原本属于小种鲜卑,因为勇猛健壮、廉洁公正,受到众人的信服,因此能够威慑控制其他部落,势力最为强大。从云中、五原以东到辽水,都是鲜卑的地盘,轲比能与素利、弥加划分土地,分别统治,各有各的边界。轲比能的部落靠近边塞,很多中原人逃亡叛变后归附了他;素利等人在辽西、右北平、渔阳的塞外,离得远,所以没有成为边境的祸患。曹丕任命平虏校尉牵招为护鲜卑校尉,南阳太守田豫为护乌桓校尉,让他们镇守安抚这些少数民族。

评论

这段史料生动还原了三国中期曹魏与东吴之间复杂的政治互动,展现了孙权的务实权谋、江东群臣的忠义风骨,以及三国格局中各方势力的试探与制衡。透过字里行间,既能看到乱世中政治家的生存智慧,也能感受到乱世士人的精神坚守。

孙权的务实抉择:在隐忍中积蓄力量

面对曹魏使者邢贞的册封,孙权的态度成为焦点。当吴人主张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以拒魏封时,孙权以“沛公受项羽封汉王”的典故为由接受册封,这一决策尽显其务实本质。在天下三分的格局中,孙权清楚认识到东吴当时的战略需求——需暂避曹魏锋芒,为自身发展争取时间。他的“屈身陛下”并非懦弱,而是“雄略”的体现,正如赵咨所言,这正是其“略”之所在。

这种务实精神在后续应对曹魏索取珍玩时再次显现。当群臣以“非礼”为由反对进献时,孙权以“于我瓦石耳”为由满足曹魏要求。他深知此时与曹魏正面对抗并非明智之举,西北的军事压力让东吴必须稳住东线局势。这种“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政治智慧,为东吴赢得了喘息空间。

江东群臣的风骨:忠义与血性的交织

在这场政治互动中,江东群臣的表现尤为亮眼,构成了东吴政权的精神底色。张昭面对邢贞的傲慢,以“礼无不敬,法无不行”严词斥责,迫使对方下车,展现了江东士人的气节。他不因曹魏强大而卑躬屈膝,坚守着政治交往中的尊严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