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烈祖明皇帝下(第2页)
等到皇帝病重,开始仔细考虑身后之事,就任命曹操的儿子燕王曹宇为大将军,让他和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人共同辅政。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皇帝从小就和燕王曹宇关系好,所以把后事托付给他。
刘放和孙资长期掌管机要事务,夏侯献和曹肇心里很不服气。有一次,宫殿里有鸡在树上栖息,他俩就互相说:“这都多久了,他们还能得意多久!”刘放和孙资害怕以后被他俩害了,就暗中想办法离间他们和皇帝的关系。燕王曹宇性格恭顺善良,真诚地向皇帝推辞大将军这个职位。皇帝把刘放和孙资叫到卧室,问他们:“燕王为什么坚决推辞呢?”他俩回答说:“燕王确实是自己知道承担不了这个重任啊。”皇帝又问:“那谁能担当此任呢?”当时只有曹爽在皇帝身边,刘放和孙资就趁机推荐曹爽,还说:“应该把司马懿召来一起参与辅政。”皇帝问:“曹爽能胜任这事儿吗?”曹爽紧张得直冒汗,答不上来。刘放赶紧踩了一下曹爽的脚,凑到他耳边说:“你就说愿以死来保卫国家。”皇帝听了刘放和孙资的话,打算任用曹爽和司马懿。可没过一会儿,皇帝又改变主意,下令停止之前的任命。刘放和孙资又进宫劝说皇帝,皇帝又听了他们的。刘放说:“陛下应该亲自写诏书。”皇帝说:“我病得太重,写不了。”刘放立刻上床,抓着皇帝的手勉强写了诏书,然后拿着诏书出去,大声宣布:“有诏书,免去燕王曹宇等人的官职,不得留在宫中。”曹宇等人都流着泪离开了。
甲申日,任命曹爽为大将军。皇帝又觉得曹爽能力弱,就又任命尚书孙礼为大将军长史来辅佐他。这时候,司马懿在汲县,皇帝派给使辟邪拿着手诏去召他。在此之前,燕王给皇帝出主意,说关中事务重要,应该让司马懿直接从轵关西回长安,这事儿已经执行了。司马懿一会儿收到两份诏书,内容前后矛盾,他怀疑京城出了事,就赶紧快马加鞭赶回朝廷。
评论
曹魏权力变局:近臣专权与皇权旁落的历史镜鉴
这段记载如同一幅浓缩的政治画卷,清晰展现了曹魏中期权力结构的嬗变与危机。从刘放、孙资凭借中书机构逐步掌控机要,到魏明帝临终前辅政格局的剧烈动荡,整个过程充满了权力博弈的暗流涌动,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政治教训。
在专制皇权体制下,权力的分配始终是关乎王朝安危的核心命题。魏文帝将秘书改为中书,本是强化皇权对机要事务掌控的制度调整,却不料为刘放、孙资专权埋下伏笔。当魏明帝 “亲览万机” 时,中书机构凭借 “腹心之任” 的特殊地位,逐渐从文书处理者演变为决策参与者。这种转变的危险性在于,近臣虽无大臣之名,却已操大臣之实,形成 “外所言辄云中书” 的舆论效应。蒋济的上疏尖锐指出 “左右太亲者身蔽” 的历史规律,揭示了近臣专权比大臣擅政更具隐蔽性 —— 他们凭借 “日在目前” 的便利,利用皇帝 “疲倦之间” 的疏忽,悄然完成权力渗透,这种 “因微而入” 的过程往往难以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