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431章 烈祖明皇帝下(第3页)

魏明帝对蒋济谏言的漠视,反映了专制君主的认知局限。他既想摆脱大臣掣肘,又依赖近臣处理政务,却未能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当个人精力难以支撑 “亲览万机” 的负荷时,权力自然向身边近臣倾斜,形成 “实握事要” 的既成事实。这种权力转移的本质,是君主将治国责任与决策权力轻率托付,却忽视了 “人君不可悉任天下之事,必当有所付” 的权责对等原则。

临终托孤的闹剧将制度缺陷推向极致。从最初属意宗室辅政,到在刘放、孙资操纵下改任曹爽与司马懿,整个过程充满了非制度化操作。刘放 “执帝手强作诏书” 的行为,彻底突破了君臣礼仪的底线,暴露了近臣专权时的疯狂嘴脸。曹爽 “流汗不能对” 的表现与司马懿 “疾驱入朝” 的果决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未来权力格局的失衡。这种辅政人选的随意变更,本质上是缺乏稳定继承制度的必然结果。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魏明帝试图通过信任近臣来强化皇权,最终却导致权力旁落;想要通过临终安排保障政权稳定,反而加速了内部撕裂。蒋济所警示的 “私招朋援,臧否毁誉”“直道而上者或壅,曲附左右者反达” 等现象,在此后曹魏政权的演变中一一应验。这段历史深刻表明,健康的政治生态不能依赖君主的个人贤明,更需要建立完善的权力制衡机制和制度化的运行规则,否则再精密的权力布局,也终将在人性的弱点面前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