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第2页)
司马光评论说:以前舜杀了鲧,禹却依然侍奉舜,这是不废至公的道理。嵇康、王仪死得都冤枉,他俩儿子不出来为晋朝做事,这没问题。但嵇绍要是没有在荡阴之战中的忠心表现,恐怕免不了被君子吐槽吧!
吴国大司马陆抗生病,上疏说:“西陵、建平,是咱国家的重要屏障,地处上游,两面受敌。要是敌人乘船顺流而下,那速度跟闪电似的,根本没法靠其他地方支援来救急。这可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关键,可不是边境被侵犯那么点小事。我父亲陆逊,以前在西边就说过:‘西陵是国家的西门,虽说好守,但也容易丢。要是守不住,不只是丢一个郡,荆州就不是咱吴国的了。要是有危险,得倾全国之力去争。’我之前请求屯驻三万精兵,可管事的按老规矩来,不肯派兵。从步阐那事儿之后,兵力更是损耗严重。现在我管辖这么大地儿,对外要防强敌,对内要安抚众多蛮夷,可上下能打仗的,才几万,长期疲敝,很难应对变故。我觉得,诸王都还小,没必要给他们那么多兵马,耽误国家大事;还有,黄门宦官招募士兵,好多兵民为了逃避劳役,都跑去应募。恳请陛下专门下诏清查,把这些人都挑出来,补充到经常对敌的地方,让我统领的兵力能达到八万,减少其他事务,专心防御,这样或许没啥忧患。要是不这样,那就太让人担心啦!我死之后,希望把西边的军事托付给合适的人。”陆抗死后,吴主让他儿子陆晏、陆景、陆玄、陆机、陆云分别统领他的军队。陆机、陆云都擅长写文章,在当时名气很大。
当初,周鲂的儿子周处,力气超大,但是不注意小节,乡亲们都怕他。周处曾经问父老乡亲:“现在风调雨顺,为啥大家不开心呢?”父老叹气说:“三害不除,有啥开心的!”周处问:“哪三害?”父老说:“南山的白额虎,长桥的蛟龙,再加上你,就是三害。”周处说:“要是就担心这几个,我能除掉它们。”于是进山找老虎,把老虎射死,又跳到水里,跟蛟龙搏斗并杀死它。之后就跟着陆机、陆云学习,专心读书,磨炼品行,过了一年,州府纷纷征召他。
八月戊申,把元皇后葬在峻阳陵。皇帝和大臣们守丧期满就换上吉服,博士陈逵提议说:“现在咱们实行的,是汉代皇帝的权宜之法;太子又没什么国事,应该守满三年丧期。”尚书杜预认为:“古代天子、诸侯守三年丧,一开始穿齐衰、斩衰的丧服,下葬后就脱掉,居丧期间心里守丧就行。所以周公没说高宗服丧三年,而是说他‘谅闇’,这就是心里守丧的说法;叔向不批评景王脱掉丧服,而是批评他太早宴乐,说明下葬后就该脱掉丧服,但不能违背心里守丧的规矩。君子对于礼,关键是心里有就行。礼可不是指玉帛这些东西,守丧也不是光披麻戴孝就行!太子出去能领军,在家能监国,不是没事干,应该在卒哭之后就脱掉丧服,心里守丧三年。”皇帝采纳了杜预的建议。
司马光评论说:规矩是用来画方圆的,普通工匠没了规矩,就画不出方圆;披麻戴孝是用来表达哀伤的,普通人没了这些,哀伤之情也很难被激发出来。《诗经·素冠》这首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杜预巧妙地阐释《经》《传》来迎合人情,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我觉得不如陈逵的说法质朴简要又实在。
九月癸亥,任命大将军陈骞为太尉。
杜预觉得孟津渡口太危险,请求在富平津建一座河桥。有人反对说:“殷、周的都城都在这附近,历经那么多圣贤都没建桥,肯定是建不了。”杜预坚持要建。桥建成后,皇帝带着百官去参加落成仪式,举杯向杜预敬酒说:“要不是你,这桥可建不起来。”杜预回答:“要不是陛下英明,我再有本事也没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