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364章 汉纪五十六 孝献皇帝己(第2页)

朝廷听说益州乱成一锅粥,就任命五官中郎将牛亶为益州刺史,征召刘璋入朝当卿,刘璋没去。

张鲁用一种类似鬼道的教义来教化百姓,让生病的人自己承认过错,然后为他们祈祷。其实这对治病没什么实际效果,但老百姓糊里糊涂的,都争着信奉他。要是有人犯了法,先原谅他三次,第三次还犯,才会惩罚。张鲁也不设什么高级官员,都让祭酒来管理事务。当地的百姓和少数民族都觉得这样挺好,那些流亡到这里的人,也不敢不遵从他的教义。后来张鲁又占领了巴郡,朝廷实在没精力派兵征讨,就干脆封张鲁为镇民中郎将,兼任汉宁太守,只要他能按时进贡就行。有个老百姓在地里挖到一枚玉印,手下的人就想拥戴张鲁当汉宁王。功曹、巴西人阎圃劝他说:“汉川这地方,有十万多户人家,土地肥沃,财富众多,四面都是天险。咱们要是往上能辅佐天子,那就能成为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人物;就算差点,学学窦融,也能保住荣华富贵。现在咱们按照朝廷的制度设置官员,势力已经足够强大,没必要非得称王。希望您先别答应,别给自己招来灾祸。”张鲁觉得有道理,就听了阎圃的话。

评论

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是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关键节点。这一年的历史画卷中,各路枭雄的决策与挣扎、机遇与困境交织,勾勒出乱世之中权力博弈的复杂图景,也为后续的历史走向埋下了诸多伏笔。

在北方战场,曹操的战略抉择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洞察力与决断力。当袁绍新败之际,曹操一度想趁机南下攻击刘表,却被荀彧及时劝阻。荀彧的分析一针见血:袁绍虽败但根基未灭,若大军远出江汉,袁绍极可能卷土重来袭击后方,到那时大局将不可收拾。这一劝阻体现了战略层面的深远考量,避免了曹操陷入两线作战的险境。随后曹操转而集中力量打击袁绍残余势力,在仓亭大破袁军,进一步巩固了在北方的优势。这种审时度势的调整,展现了曹操集团在战略决策上的灵活性与准确性。

而刘备在汝南的失利与投奔刘表,则成为其人生中的一段低谷期。刘表虽以上宾之礼相待,却未能给予刘备真正施展才华的空间。刘备 “髀肉复生” 的感慨,道出了英雄在乱世中蹉跎岁月的无奈与焦虑。这段经历也从侧面反映出刘备不甘平庸、志在天下的雄心,即便身处逆境,依然心系功业,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他日后的崛起积蓄了力量。数年寄人篱下的生活,也让刘备得以在荆州广纳贤才、积蓄人脉,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夏侯渊、张辽围困昌豨的战役,彰显了张辽的智勇双全。在粮草将尽、即将退兵之际,张辽敏锐地观察到昌豨的犹豫情绪 ——“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使其敢于尝试劝降。张辽不仅以曹操的神武与恩德为诱饵,更亲自深入昌豨家中,拜会其妻子,以诚意打动对方,最终成功招降昌豨。这一事件既体现了张辽的军事才能与胆识,也反映了曹操集团在用人与招降策略上的灵活性,为其吸纳人才、壮大势力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