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364章 汉纪五十六 孝献皇帝己(第3页)

在益州,赵韪围困刘璋于成都的叛乱最终被平定,东州人的奋力抵抗成为关键因素。而庞羲索要賨兵的企图遭到程畿的坚决拒绝,程畿以 “不义之事,有死不为” 表明心志,即便面临家族被祸的威胁,依然坚守大义,其忠诚与气节令人敬佩。刘璋在平定叛乱后,擢升程畿为江阳太守,也显示出他对忠臣的认可与重用。然而,益州的乱象也引起了朝廷的关注,朝廷试图派遣刺史并征召刘璋入京,却未能成功,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已大幅减弱,益州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势力范围。

张鲁在汉中以鬼道教民,形成了独特的统治模式。其 “使病者自首其过,为之请祷”“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 的做法,虽在治病上无实际功效,却迎合了当时民众的心理需求,赢得了民、夷的支持。当群下欲尊其为汉宁王时,功曹阎圃的劝谏展现了清醒的政治头脑 ——“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及窦融,不失富贵。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不烦于王。愿且不称,勿为祸先”。张鲁听从劝谏,避免了过早称帝而成为众矢之的,为其在汉中的长期割据奠定了基础。朝廷对张鲁的册封,也只是无奈之下的权宜之计,反映出当时中央政权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无力掌控。

建安六年的这些历史事件,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乱世之中各方势力的生存智慧与战略抉择。曹操的稳健发展、刘备的逆境坚守、张辽的智勇双全、程畿的忠诚气节以及张鲁的割据策略,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为后续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埋下了重要的历史伏笔。每一个决策、每一次行动,都在历史的天平上增添着重量,推动着时代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