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394章 世祖文皇帝上

魏纪一,从公元220年(庚子年)到公元222年(壬寅年),共三年。

黄初元年(庚子年,公元220年)

春天,正月,武王曹操到了洛阳。庚子这天,曹操去世。曹操这人特别会看人,也很善于洞察事情,很难被人用虚假的东西忽悠。他能发现并提拔那些有奇特才能的人,不管这人出身多么低微,根据他们的才能任用,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跟敌人对阵的时候,他看上去悠闲淡定,就好像不想打仗似的。但一旦抓住机会,决定出击,那气势瞬间就爆发出来。对于有功劳该奖赏的人,他出手大方,千金都不心疼;要是没功劳还指望得到赏赐,那他一丝一毫都不会给。他执行法律严格又急切,谁要是犯了法,一定杀头,有时候对着要杀的人还会流泪,但最终还是不会赦免。曹操本性节俭,不喜欢奢华。所以他能灭掉各路豪杰,几乎统一了天下。

这时候太子曹丕在邺城,军中因为曹操去世乱成一团。官员们有的想先隐瞒曹操去世的消息,谏议大夫贾逵觉得这事儿瞒不住,就公开了丧事。有人提议各城的守卫,都要用谯县和沛国的人。魏郡太守广陵人徐宣大声说:“现在天下统一,大家都想着为国家效力,为啥非得只用谯、沛两地的人,这不是寒了其他守卫将士的心嘛!”这事儿就这么算了。青州兵擅自敲着鼓结伴离开,大家觉得应该阻止他们,不服从的就出兵征讨。贾逵说:“不行。”还写了一篇通告,让各地给青州兵提供粮食。鄢陵侯曹彰从长安赶来奔丧,问贾逵曹操的玉玺印绶在哪里,贾逵严肃地说:“国家有太子,先王的玉玺印绶可不是你该问的。”曹操去世的消息传到邺城,太子曹丕哭得停不下来。中庶子司马孚劝他说:“君王去世,天下都指望殿下您呢。您对上要考虑祖宗宗庙,对下要为天下百姓负责,怎么能像普通百姓一样只知道哭呢!”曹丕过了好一会儿才停下来,说:“你说得对。”当时大臣们刚听说曹操去世,聚在一起大哭,完全没了秩序。司马孚在朝堂上大声说:“现在君王离世,天下震动,应该赶紧拥立继位的君主,好安抚天下,光哭有什么用!”于是让大臣们停止哭泣,安排好警卫,处理丧事。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大臣们觉得太子继位,得有皇帝的诏书才行。尚书陈矫说:“王在外面去世,天下人心惶惶。太子应该节哀,马上继位,好让各地的人安心。而且魏王的爱子曹彰就在旁边,要是出点什么变故,国家可就危险了。”于是马上准备好仪式和官员,一天之内就把事情都办好了。第二天一早,以王后的命令,宣布太子曹丕继承王位,还大赦天下。没多久,汉献帝派御史大夫华歆带着诏书,授予曹丕丞相印玺、绶带,魏王的玉玺、绶带,还让他兼任冀州牧。于是尊称王后为王太后。

同时把年号改成延康。

二月,丁未初一,发生了日食。

壬戌这天,任命太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

丁卯日,把武王曹操安葬在高陵。

曹丕的弟弟鄢陵侯曹彰等人都前往各自的封国。临菑国的谒者灌均,揣摩曹丕的心思上奏说:“临菑侯曹植喝醉酒后狂妄无礼,还威胁使者。”曹丕就把曹植贬为安乡侯,把右刺奸掾沛国人丁仪和他弟弟黄门侍郎丁廙,还有他们家的男丁都杀了,这些人都是曹植的党羽。

鱼豢评论说:俗话说:“穷人不用学也知道节俭,地位低的人不用学也知道恭敬。”这不是人的本性有差别,是环境造成的。要是曹操以前就对曹植等人有所防范,这些人的心里,哪会有非分之想呢!曹彰就算心里有怨恨,也不至于做出什么大事;至于曹植,又怎么能掀起祸端呢!结果杨修因为被曹操猜疑而遇害,丁仪因为迎合曹植意图被灭族,真是悲哀啊!

这时候开始设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规定宦官担任官职不能超过各署令。还写了金色的诏书,藏在石室里。当时要选侍中、常侍,曹丕身边的老部下暗示主管官员,想用他们自己人,不想选拔其他人。司马孚说:“现在新王刚继位,应该任用天下的英才,怎么能借着这个机会,自己推荐自己人呢!要是官职用人不当,就算得到这个职位也没什么可骄傲的。”于是就另外选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