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世祖文皇帝上(第2页)
尚书陈群觉得朝廷选拔人才不够全面,就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在州郡都设置中正官来负责选拔人才,挑选州郡里那些贤能又有识人之明的人担任,把人才区分开来,评定出高低等级。
夏天,五月,戊寅日,汉献帝追尊曹丕的祖父太尉曹嵩为太王,曹嵩的夫人丁氏为太王后。
曹丕任命安定太守邹岐为凉州刺史,西平人麹演联合附近的郡发动叛乱,抗拒邹岐。张掖的张进抓住太守杜通,酒泉的黄华不接受太守辛机的领导,两人都自称太守来响应麹演。武威的三个胡人部落也再次反叛。武威太守毋丘兴向金城太守、护羌校尉扶风人苏则求救,苏则打算去救援,郡里的人都觉得敌人势力正强大,应该等大军到来。当时将军郝昭、魏平先驻扎在金城,接到诏令不能向西进发。苏则就召集郡里的大官以及郝昭等人商量说:“现在敌人虽然势力大,但他们都是刚凑到一起的,有的可能是被迫跟随,不一定齐心。趁着他们有矛盾的时候攻击,好坏的人肯定会分开,那些想变好的人就会归附我们,我们实力增强,他们实力就削弱了。既能得到更多的人,又能士气倍增,带着这些力量去征讨,一定能打败他们。要是等大军来,时间拖得太久,好人没地方去,就只能跟坏人合流,好坏人合在一起,到时候就很难分开了。虽然有诏令,但为了大局违反一下,灵活处理也是可以的。”郝昭等人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发兵救援武威,使三个胡人部落投降,然后和毋丘兴一起在张掖攻打张进。麹演听说后,带着三千步兵和骑兵来迎接苏则,说是来帮忙,实际上想搞事情,苏则把他诱骗过来杀了,还把他的头拿出来给士兵们看,麹演的党羽都吓得四散逃走。苏则就和各路军队包围张掖,打败了张进并将其斩首。黄华害怕了,请求投降,河西地区就此平定。当初,敦煌太守马艾在任上去世,郡里的人推举功曹张恭代理长史的事务。张恭派他儿子张就去朝廷请求派新太守。正好赶上黄华、张进叛乱,想拉敦煌一起,就抓住张就,用刀威胁他。张就始终不屈服,还偷偷给张恭写信说:“父亲大人带领敦煌军民,忠义之心明显,怎么能因为我身处困境就改变呢!现在大军马上就到,您只管催促进兵牵制敌人就行。希望您别因为心疼我,让我到死都有遗憾。”张恭马上带兵攻打酒泉,另外派二百铁骑和官员,沿着酒泉北面的边塞,向东迎接太守尹奉。黄华想救张进,但又担心西边张恭的军队攻击他后方,所以没办法去救援,只能投降。张就最终平安无事,尹奉也顺利到了郡里,朝廷下诏赐给张恭关内侯的爵位。
评论
公元220年,即黄初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标志性的年份。这一年,一代枭雄曹操离世,曹丕继承王位,东汉王朝的根基摇摇欲坠,三国时代的大幕正式拉开。这段史料生动地勾勒出权力交替的复杂图景,也展现了乱世中制度变革、人性博弈与历史走向的深层关联。
曹操的遗产:雄主特质与统治逻辑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核心人物,其个人特质深刻影响了时代走向。史料中对他的评价精准勾勒出一位乱世雄主的形象:“知人善察,难眩以伪”体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这使他能在波谲云诡的政治军事环境中识破伪装,做出正确判断;“识拔奇才,不拘微贱”展现了他打破门阀桎梏的用人魄力,这种唯才是举的理念让郭嘉、典韦等出身不高却才华横溢的人才得以施展,为其霸业奠定基础。
在军事指挥上,曹操“意思安闲如不欲战,决机乘胜气势盈溢”的反差,揭示了他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与把握战机的卓越能力。而“赏罚分明、用法峻急、雅性节俭”的治理风格,则体现了法家思想与个人操守的结合——既以严苛律法维持秩序,又以自身节俭树立标杆,这种统治逻辑使他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