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621章 海西公下(第2页)

慕容垂心里犯愁,又不敢跟儿子们说。世子慕容令主动问:“爸您最近老愁眉苦脸的,是不是因为主上年幼,太傅嫉贤妒能,您功高望重,被猜忌了啊?”慕容垂说:“可不是嘛。我拼了老命打退强敌,本来想保全家国,哪想到功成之后,反倒没地方待了。你既然懂我的心思,有啥办法不?”慕容令说:“主上昏庸懦弱,啥都听太傅的,一旦他们动手,那速度比射箭还快。现在要想保全家族、保全自己,又不失大义,不如逃到龙城去,好好认错谢罪,等主上明白过来,就像周公去东方待着那样,说不定能感动主上让咱回去,这是最好的情况。要是不行,就对内安抚燕、代地区,对外拉拢各族,守住肥如的险要自保,这是退一步的办法。”慕容垂说:“行!”

十一月初一,慕容垂请求去大陆泽打猎,趁机换上便装出了邺城,打算往龙城跑。到了邯郸,小儿子慕容麟——这小子平时就不招慕容垂待见——居然跑回去告了密,慕容垂身边的人也跑了不少。太傅慕容评赶紧报告燕主慕容暐,派西平公慕容强带精锐骑兵去追,在范阳追上了。世子慕容令断后,慕容强不敢逼近。赶上天黑,慕容令对慕容垂说:“本来想躲到东都保命,现在事儿泄了,来不及谋划了。秦王正在招揽人才,不如去投奔他。”慕容垂说:“现在这情况,除了那儿还能去哪!”于是散开骑兵、抹掉痕迹,沿着南山又返回邺城,躲在赵国的显原陵。没多久,几百个猎人骑着马从四面过来,打又打不过,跑又没路,正没辙呢,没想到猎人们的鹰突然都飞了,骑兵们也散了。慕容垂赶紧杀了白马祭天,跟跟着自己的人歃血为盟。

世子慕容令对慕容垂说:“太傅嫉贤妒能,这事儿闹出来后,大伙儿都气炸了。现在邺城里的人,都不知道您在哪儿,跟小孩儿想妈似的,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来的,都这心情。要是顺着大伙儿的心意,趁他们没防备突袭,拿下邺城跟玩儿似的。事成之后,改革弊政、选拔能人,好好整顿朝政,辅佐主上,安定国家、保全家族,这功可就大了。今天这机会,真不能错过,给我几个人,准能办成。”慕容垂说:“按你这主意,成了固然是天大的福气,不成的话,后悔都来不及!不如往西逃,保准安全。”儿子慕容马奴偷偷想跑回去,被慕容垂杀了才继续走。到了河阳,被渡口的官吏拦住,慕容垂杀了官吏才过了河。之后从洛阳出发,带着段夫人、世子慕容令、慕容令的弟弟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隆,侄子慕容楷,舅舅兰建,郎中令高弼,一起投奔秦国,把妃子可足浑氏留在了邺城。乙泉戍的守将吴归在阌乡追上了他们,世子慕容令把他打退了。

“内核解读”

这段东晋永和年间的历史片段,像一场浓缩的“乱世生存图鉴”——权臣甩锅、使者博弈、功臣流亡,每一个情节都戳中了权力场里的核心矛盾,哪怕放在今天看,依然能照见人性的复杂和时势的无奈。

桓温甩锅:权臣失势后的“经典自保套路”

桓温打了败仗,第一反应不是复盘战略、承担责任,而是把锅甩给袁真和邓遐,又是撸官又是除名——这哪是古代名将的操作?分明是现代职场“领导犯错,下属背锅”的古代版。

背后的逻辑很直白:作为东晋“大司马”,桓温的权威靠“胜仗”撑着,惨败后脸挂不住是小事,怕的是政敌借机发难、皇权趁机削弱他的兵权。所以他必须找两个“替罪羊”,把“战败责任”从“统帅无能”转移到“下属不力”上,保住自己的核心地位。

而袁真的反叛,本质是“被逼到绝路的反击”:明明是被诬告,上奏喊冤却没人理(朝廷不敢得罪桓温),换成谁都会觉得“横竖是死,不如拼一把”。他投燕国、联秦国,也暴露了乱世的“生存法则”——没有绝对的“忠君”,只有“谁能给我活路”。可惜他运气差,派去封官的温统还没到就死了,连个“名分”都没拿到,成了权臣斗争里的炮灰。燕秦外交:郝晷的“投机”与梁琛的“气节”,两种人的生存选择

燕秦结盟后的使者交锋,简直是“职场人两种活法”的对照:

--郝晷:“识时务”的投机者。他跟王猛是老相识,一看到燕国朝政乱糟糟、秦国井井有条,就知道“燕国要凉”,赶紧主动抖燕国的实情,想给王猛留个好印象——这就是典型的“提前找下家”。放在今天,就是看到公司要倒闭,提前跟竞品公司的领导“递简历”,用老东家的信息换自己的未来。这种人没什么“忠诚”可言,只认“趋势”,在乱世里可能活下来,但也容易被新主子当“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