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太宗简文皇帝(第3页)
但王坦之和王彪之的“硬刚”,救了司马家一命。王坦之当着简文帝的面撕诏书,说“天下是司马懿、司马睿打下来的,你没资格送出去”,这话不是“忠臣护主”那么简单——东晋的本质是“门阀共治”,桓温要是篡位,就打破了“王、谢、桓、庾”几家士族共享权力的平衡,王坦之(太原王氏)、王彪之(琅琊王氏)作为士族代表,必须站出来阻止。后来王彪之反对“桓温摄政”,理由更现实:“桓温肯定会假意推辞,耽误皇帝下葬和国家大事”——潜台词是“不能让他拿‘摄政’当跳板,把朝廷攥在手里”。
庾希的叛乱,更像这场权力游戏的“小插曲”。庾氏是东晋前期的大族(庾亮、庾冰曾掌权),庾希拉人反桓温,本质是旧士族对新权臣的反抗,但很快就被平定了——这说明桓温的势力已经渗透到地方(能调动东海内史平叛),但也反映出东晋内部的“裂痕”:旧贵族不甘心退场,新权臣想独吞权力,皇权夹在中间毫无存在感。
最后简文帝去世,太子司马昌明能顺利继位,不是因为桓温“心软”,是士族的“制衡”起了作用——王彪之说“天子驾崩,太子继位,大司马凭啥不同意”,其实是拿“士族共识”压桓温:你要是敢反对,就是和所有士族为敌。桓温再横,也没底气同时得罪所有大族,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这一年的“伏笔”:南北格局的转折点
公元372年看似只是平常的一年,但两件事悄悄改变了后续的历史走向:
对前秦来说,王猛这年被封丞相,权力达到顶峰,他还能帮苻坚“纠错”(比如压制旧贵族),但王猛两年后(公元375年)就去世了——没了王猛的约束,苻坚的“仁厚”会彻底失控,为淝水之战的大败埋下隐患;
对东晋来说,桓温的野心没实现,两年后(公元373年)也去世了,他的弟弟桓冲没那么大野心,谢安趁机崛起,后来淝水之战能打赢,其实是这年“士族制衡桓温”的延续——谢安(陈郡谢氏)接过了“护盘”的担子,继续维持门阀共治的平衡。
说到底,公元372年的南北双局,讲的都是“权力的边界”:苻坚没守住“宽容”的边界,养了隐患;桓温没突破“士族制衡”的边界,丢了野心;王坦之、王彪之守住了“门阀共治”的边界,保住了东晋。乱世里没有“绝对的正确”,只有“符合现实的选择”,而这一年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