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琳 作品

第40章《教学反思》(四)(第3页)

“我去……听节课。”他声音沙哑地丢下这句话,甚至没看黄诗娴,抓起自己的听课笔记本和笔,几乎是逃离般快步走出了办公室。他需要一个空间,一个能让他暂时逃离这令人窒息的压力、能让他抓住一点属于教师本分的东西,哪怕只有一节课的时间!而观摩资深教师的课,正是他“教学反思”提纲中的核心环节:“同课异构”的启发。

黄诗娴看着他仓皇离去的背影,心像被一只大手狠狠揪住。她知道,他是去寻求暂时的喘息,也是去抓住最后一根能证明他价值的稻草:他的课堂,他的教学。她无力地坐回椅子上,看着桌上那厚厚一叠为教育局准备的材料,又摸了摸挎包里那封该死的信,巨大的无助感和对武修文的心疼,几乎将她淹没。她该怎么办?她能为他做什么?

武修文几乎是冲进了六三班的教室。上课铃还没响,教室里有些喧闹。今天第三节是林方琼的数学课。林方琼正站在讲台前调试多媒体课件,看到武修文拿着听课笔记进来,明显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一丝极其复杂的神情。那神情里有惊讶,有探究,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看好戏般的玩味?显然,关于举报信和教育局调查的风声,已经在教师圈子里悄然传开。

武修文无视了那道目光,他强迫自己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即将开始的课堂上。他找了个后排靠窗的位置坐下,摊开笔记本,深吸一口气,努力将脑子里那些狰狞的举报信内容、教育局冰冷的短信、梁文昌意有所指的话语……统统驱逐出去!他现在只是一名听课的老师,他的任务是学习、观察、反思!

铃声响起。

林方琼开始了她的课。她讲的是《圆柱的体积》。她的风格与武修文截然不同。武修文更注重逻辑推导和学生自主探究,节奏偏快,思维密度大。而林方琼则显得更为沉稳,甚至可以说是……缓慢。

“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圆柱,知道了它的特征……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如何计算这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也就是它的体积。”林方琼的语速不快,咬字清晰,带着一种老教师特有的从容。她没有急于推导公式,而是先拿出一个透明的圆柱体容器和一个与之等底等高的长方体容器。

“大家看,老师这里有两个容器。这个,是圆柱形的。这个,是长方体的。”她将两个容器举高,确保全班学生都能看清,“它们的底面积,是一样大的,高度,也是一样高的。那么,它们能装的水,会不会一样多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她开始慢条斯理地演示:先往长方体容器里倒满水,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水倒入圆柱形容器里。水,刚刚好装满圆柱形容器。

“看到了吗?”林方琼的声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引导,“水,刚好倒满。这说明什么?”

“说明它们装的水一样多!”有学生回答。

“对!体积相等!”林方琼满意地点点头,在黑板上写下:【v柱=v长】。

“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我们学过,是……”

“底面积x高!”学生们齐声回答。

“所以,圆柱的体积……”林方琼拉长了语调,目光扫视全班。

“也是底面积x高!”学生们顺利地推导出了结论。

林方琼笑了:“非常棒!所以,圆柱的体积公式就是:v=s底xh。”

整个过程,步骤清晰,演示直观,节奏……非常非常慢。慢到武修文甚至觉得有些……拖沓。一个公式的推导,用了将近十五分钟。后面的例题讲解,也是按部就班,先读题,再分析,再套公式,再计算,一步步板书,确保每个环节都清晰无误。提问环节,也多是针对基础概念和公式套用的确认式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