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稻穗的重量(第2页)
他压低声音,带着后怕:“这还是有你老师秦秀才的面子在,那些衙役书吏才没敢多刮一层油!你是不知道,隔壁王家村,收税收到了一成二!交不出粮的,直接拿铁链锁了人,逼得人卖儿卖女……” 秦大安的声音哽住了,粗糙的大手无意识地攥紧了镰刀柄。秦思齐的心沉了下去。六百斤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平均每天不到两斤。他和母亲两个人,一天两斤米都不到……这还是在风调雨顺、没有天灾人祸的前提下。古代农民的命,薄得像秋后的蝉翼,一场病,一次意外,就能彻底压垮这个勉强维持的平衡。这真是一个不给人留半点喘息余地的、吃人的世道。
田头到了。秦大安给秦思齐找了个树荫下的草墩子,又塞给他一把相对轻巧的镰刀:“思齐,你就坐这儿,把割下来的稻子,穗头对齐,十小把捆成一大把。这活轻省,仔细点就成!”
“嗯!”秦思齐用力点头,小手紧紧握住对他来说还是有点沉的镰刀柄。秦大安直起腰,对着两个儿子吼了一嗓子:“干活了!”便第一个冲进了金色的稻浪里。他弯下壮硕的腰背,左手拢住一片稻秆,右手镰刀贴着地皮“唰”地一声挥过,动作干脆利落,金黄的稻穗便整齐地倒伏在他臂弯里。汗水很快浸透了他背后的粗布短褂。
秦思文和秦思武也磨磨蹭蹭地下了田。刚开始,两人还学着父亲的样子,有模有样地割着。秦思文割得还算认真,只是动作生疏,速度慢。秦思武则东张西望,镰刀挥得敷衍,割下的稻茬参差不齐。不到半个时辰,日头越发毒辣。秦思武第一个叫起来:“爹!热死啦!歇会儿吧!”他丢下镰刀,一屁股坐在田埂上,抓起水葫芦猛灌。
秦思文也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他看向父亲。秦大安头也没抬,只是吼了一句:“才干了多大点活!看看老子!赶紧的!”他脊背的衣衫已经湿透,紧紧贴在身上。秦思武嘟囔着,不情不愿地爬起来,象征性地挥了几下镰刀,眼睛却总往树荫下瞟。秦思文也慢了下来,汗水顺着下巴滴进泥土里。
终于,秦思武忍不住了,他凑到秦思文身边嘀咕了几句。两兄弟对视一眼,趁着秦大安埋头割到田埂另一头的功夫,像泥鳅一样溜出了稻田,直奔秦思齐所在的树荫。“思齐!累死哥了!”秦思武一屁股坐在秦思齐旁边的地上,抓起他的水葫芦就喝,“这鬼日头,晒掉人一层皮!”
秦思文也挨着秦思齐坐下,喘着粗气,抹着脸上的汗:“思齐,还是你舒服,坐树荫下。”秦思齐正费力地将十小把沉甸甸的稻穗归拢对齐,用稻草拧成的“腰子”捆扎。他小脸憋得通红,手上动作却一丝不苟。“文哥,武哥,大伯一个人割呢。”他小声提醒。
“哎呀,爹壮得跟牛似的!”秦思武浑不在意,伸长脖子看秦思齐捆扎,“捆得还挺像样!比哥强!”他笑嘻嘻地伸手想捏秦思齐的脸。秦思齐偏头躲开,继续手里的活计,声音闷闷的:“武哥,你们家的十亩田,全靠大伯和伯娘还有你们收吗?”(秦大安是家里的长子,所以分到了三分之二的田地,还有旱地等,古代非常注重长子,所以分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