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作品

第12章 烛烬薪传(第2页)

秦秀才闭着眼听着,脸上看不出表情,只有微微起伏的胸膛显示他在专注聆听。待秦思齐讲完,他沉默片刻,才缓缓睁开眼,眼中闪过一丝极其微弱却真实存在的赞许光芒。

他喘息着,费力地开口,或是一两个字的点拨,或是一个典故的补充,声音断断续续,气若游丝,却字字珠玑,直指关窍。每一次开口,都伴随着剧烈的喘息和压抑的咳嗽,仿佛耗尽了残存的所有力气。

“先生您歇歇吧!”秦思齐看着先生痛苦的样子,心如刀绞,小小的拳头在身侧攥紧,指甲深深陷进掌心,“学生学生自已回去琢磨……”

秦秀才却固执地摇头,枯瘦的手紧紧抓住床沿,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无妨学如逆水行舟…咳咳!汝天资颖悟万不可懈怠”他浑浊的目光望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带着无尽的眷恋与未竟的遗憾,“为师时日无多能教…一点是一点”

秦思齐的眼泪瞬间涌了上来,他猛地低下头,重新跪坐在床前的蒲团上,双手捧起那卷《孟子》不再劝阻,只是将先生断断续续、夹杂着痛苦喘息的话语,一字一句,如同镌刻金石般记住。

时光在药香、咳嗽声与微弱的讲学声中艰难流淌。腊月二十三,小年。村中隐约传来零星的爆竹声。秦秀才的精神竟似回光返照般好了些,甚至能半靠在床头,喝下半碗米粥。他示意秦茂山,从枕边取出一本泛黄、边角磨损得厉害的书。那是他批注过的《孟子》,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写满了页边,是数十年心血的凝聚。

“思齐…”秦秀才的声音竟比往日清晰了几分,他颤抖着枯瘦的手,将书册递向跪在床前的弟子,“此卷伴我……半生今日,传汝……”

秦思齐浑身一震,伸出同样微微颤抖的双手,无比郑重地接过了那本沉甸甸的书。书页间似乎还残留着先生手指的温度和墨香。他深深叩首,额头触及冰冷的地面:“弟子谢先生厚赐!定当定当珍之重之,日夜研读,不负先生教诲!”

秦秀才看着伏在地上的小小身影,蜡黄的脸上竟浮现出一丝极其满足、极其释然的微笑。他艰难地转过头,看向床边的儿子秦茂山,浑浊的眼中最后一点神采如同即将燃尽的烛火,却亮得惊人。他用尽全身力气,一字一顿,声音虽轻,却清晰得如同最后的钟鸣,敲在秦茂山和秦思齐的心上:

“此子有举人之姿!茂山照拂…照拂于他……”

“举人之姿”四个字,如同惊雷,在秦茂山耳边炸响!父亲一生严谨,从不轻易褒贬于人,临终竟给予一个六岁稚童如此高的评价!他震惊地看向跪在地上、捧着书卷泣不成声的秦思齐,心中翻江倒海,过往对这个寒门稚子的所有轻视、不解,在这一刻尽数化为乌有,只剩下深深的震撼和一种沉甸甸的、父亲临终托付的责任感。

“父亲…儿子…儿子记下了!”秦茂山哽咽着,重重叩首。

秦秀才的目光最后停留在秦思齐身上,那目光里包含了太多太多——无尽的期许,未竟的遗憾,还有一丝终于托付衣钵的释然。他嘴角那抹释然的微笑渐渐凝固,枯瘦的手无力地垂落下来,缓缓阖上了双眼。胸膛最后一丝微弱的起伏,也归于平静。

屋外,凛冽的寒风似乎在这一刻骤然停歇。屋内,死一般的寂静。唯有炭盆里最后一点火星,发出“噼啪”一声轻响,彻底熄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