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作品

第12章 烛烬薪传(第3页)

一声撕心裂肺、带着无尽悲怆与孺慕的哭喊,终于冲破了秦思齐死死压抑的喉咙。他小小的身体扑倒在冰冷的床榻边,紧紧抱住先生那只刚刚垂落、尚有余温的手,仿佛要将自已的生命热度传递过去,哭得浑身颤抖,肝肠寸断。那本珍贵的《孟子》批注,被他死死地搂在怀里,仿佛是他与恩师之间最后的、唯一的联系。

秦茂山也伏地痛哭。凄厉的哭声终于引来了门外的秦怀仁和家人。整个私塾,瞬间被巨大的悲痛笼罩。

灵堂很快设起。白幡在寒风中猎猎作响。秦思齐穿着赶制出来的粗麻孝衣,小小的身影跪在灵前,显得格外单薄孤零。他不吃不喝,不言不语,只是固执地、一遍又一遍地往火盆里添着纸钱。跳跃的火光映照着他红肿却异常干涩的双眼,里面没有泪,只有一片死寂的潭水,深不见底。

夜深了。守灵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秦茂山强忍悲痛,劝秦思齐去厢房歇息。秦思齐只是固执地摇头,声音嘶哑:“学生要为先生守灵。”

秦茂山看着他那双沉寂得可怕的眼睛,终是叹了口气,不再勉强,只让人给他端来一碗热水。

灵堂里只剩下摇曳的烛火和纸钱燃烧的哔剥声。秦思齐默默地跪坐在冰冷的蒲团上,怀中紧紧抱着那本先生临终所赐的《孟子》批注。良久,他终于缓缓地、极其小心地,翻开了那承载着先生半生心血与临终托付的书页。

昏黄的烛光下,先生熟悉的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地布满页边。那些批注,或引经据典,或阐发微义,或联系时事,字字珠玑,见解精辟。翻到《告子》篇“鱼与熊掌”章,页边空白处,先生用朱笔格外醒目地批了一行字:“舍生取义,大丈夫也!然义之所存,非必死也。活而弘道,其义更艰!”

秦思齐的目光死死地钉在这行字上。先生最后病榻授业、断断续续的讲解,那嘶哑却执着的声音,那枯槁面容上期许的目光,还有那句“此子有举人之姿”的遗言一幕幕,如同汹涌的潮水,猛烈地冲击着他几乎冻结的心防!

他仿佛又看到先生枯瘦的手指着书卷,喘息着说:“思齐…活着把道传下去比…比死更难…更重…”

“活而弘道,其义更艰……”秦思齐喃喃地重复着这八个字。死寂的眼中,终于有了一丝微弱却极其坚韧的光,如同寒夜中挣扎着不肯熄灭的烛芯。小小的身体里,一股沉甸甸的力量如同被唤醒的种子,在悲痛的冻土下,悄然顶开了坚硬的壳。

先生走了,那盏引路的明灯熄灭了。但先生把火种,留在了这本书里,留在了这八个字里,也留在了他的血脉里。活下来!走下去!把先生的道,传下去!

他挺直了因久跪而酸痛的脊背,对着灵床上覆盖着白布的恩师遗体,对着那方陪伴他走过最后求学岁月,对着摇曳的烛火,深深地、郑重地,磕下了头。

烛泪无声滑落,堆积如坟。灵堂外,是深不见底的寒冬长夜。灵堂内,一个六岁的孩童,在恩师灵前,于无声的悲恸与滚烫的传承中,完成了属于他的“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