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岳麓研学
饭后,李文焕做东,请众人到书院附近一家清静的小茶馆小坐。真正的接风宴虽在中午,但晚上这才是好友间更放松的叙旧时刻。几人要了一壶君山银针,几碟干果点心,围坐闲谈。茶馆雅间内,烛火摇曳,茶香袅袅。秦思齐看着李文焕和林静之,终于问出了心中的疑惑:“文焕兄,静之兄,此次乡试,为何不见二位下场?”
此言一出,林静之轻叹一声,笑容略显苦涩:“不瞒思齐,祖母于去年冬日驾鹤西去。静之需守制三年,依礼不可参加科举考试,故而未能应试。”守孝期间,不得婚嫁、应考、任职,这是读书人必须遵守的基本礼制。
众人闻言,皆面露惋惜之色,纷纷出言安慰。三年时光,对科举之路的影响不小。尤其是对林按察使司守孝三年后,还不知会被分配到哪里。
李文焕则啜了口茶,神情相对平静:“我嘛,与静之情况不同。去岁刚侥幸中了秀才,自觉经义文章火候未足,对乡试并无十足把握。加之听闻那贡院号舍,狭小逼仄,九日连考,对身心皆是极大考验。历年都有考生在其中病倒甚至…故而家父也建议我再沉淀三年,不必急于求成。”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谨慎和务实,并非畏难,而是更倾向于做好万全准备。
秦思齐等人听罢,皆点头表示理解。贡院九天,确是一场对学识、体力、意志的巨大考验,若非准备充分,确易发生意外。
话题继而转向各自近况、一路见闻以及对岳麓书院的初印象。李文焕和林静之也介绍了书院几位有名的讲习、严格的学规以及一些有趣的掌故。
言谈间,秦思齐了解到李文焕在岳麓主攻《春秋》,而林静之虽守孝,却并未荒废学业,反而利用这段时间广读杂书,对经世致用之学颇有心得。
赵明远听得津津有味,李振和张祥瀚也不时插话讨论。茶香氤氲中,几位年轻人的友谊在异地他乡迅速升温。
直到书院晚课的钟声隐隐传来,众人才意识到时辰不早。明日还需早起参加书院的晨读和讲会,便不再多留,结算茶资,起身返回书院。
抵达岳麓书院的次日,秦思齐等人便真切体验到了这座千年学府严谨有序的研学氛围。正如李文焕与林静之先前介绍,明代的研学交流远非简单的游学听讲,而是一套以“儒家经典研习为核心、地域文化考察为辅助、礼仪实践为规范”的综合性学术活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