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岳麓研学(第2页)
清晨,天还未亮透,悠扬而宏亮的钟声便穿透晨霭,在岳麓山间回荡,唤醒了沉睡的书院。
秦思齐迅速起身,洗漱更衣,换上书院发放的青色生员襕衫。李振、张祥瀚也几乎同时推开房门,四人相视一笑,彼此整理了一下衣冠,便随着其他早起的学生人流,前往书院正中的讲堂。
讲堂内,气氛庄严肃穆。数十名来自湖广乃至周边省份的交流生徒以及岳麓本院的优秀学子已然按序跪坐于蒲团之上。
前方讲台上,是岳麓书院一位以治《春秋》闻名的致仕翰林讲习。没有立即开讲,而是先带领众学子诵读《白鹿洞书院揭示》与岳麓学规,重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之五教,以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学之序。
晨读过后,便是今日的重头戏,专为交流生徒举办的专题论辩。论题极具现实意义:“论漕粮折色与本色之利弊,兼议湖广粮赋北运之策”。
论辩由书院另一位精于经济实学的讲习主持。他首先简要介绍了背景:明代湖广税粮(主要为米粮)北运京师或边镇,原为实物征收运输(本色),耗费巨大,民夫疲敝;后部分改为折征银两(折色),虽减轻运输压力,却易受银粮市价波动影响。湖广乃天下粮仓,此议题至关重要。
来自不同地域的学子们很快依据各自了解的地方情况形成了不同看法。
一位来自漕运枢纽淮安府的学子率先发言,慷慨陈词折色运输对减轻运河沿线民夫运役之苦的积极意义,并引用数据说明漕运过程中的巨大损耗。
紧接着,一位来自北方边镇大同府的学子则强烈反对过度折色,认为边军粮饷乃守土之本,必须保证稳定的实物供应,银两易被克扣或难以在边地及时换粮。
李振引经据典,从历代赋税制度变迁论证改革之必然。张祥瀚则更关注技术细节,提出能否改进漕船设计或探索长江-汉水-丹江-豫西等辅助运输线路的可能性。
秦思齐静静聆听,脑中飞快运算。
待众人稍歇,方起身拱手,沉着开口道:“诸位同窗所论皆有其理。学生以为,利弊之衡,关键在于‘度’与‘数’。或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假设湖广年需北运粮额为定额,调查历年各地粮价与运输成本之波动范围,设定官仓缓冲储备之安全线,再计算在何种粮价区间、运输成本条件下,征收本色与折色可使总成本(含运输损耗、银粮价差、仓储费用等)最低,且能确保京师与边镇粮食供应无虞。此需详实数据支撑,但或可为决策提供更精确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