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作品

第225章 兵戈剑戟

夕阳的余晖彻底沉入西山,杏林坳的小院被暮色温柔笼罩。一顿简单却温馨的接风宴已然结束,秦实诚和秦明慧安静利落地收拾了碗筷石桌,又重新沏上了热气腾腾的恩施玉露。茶香袅袅中,白葵先生与秦思齐相对而坐,并未立刻散去,反而谈兴愈浓。话题从白鹿洞的学风讲会,渐渐延展开来。不知怎的,便论及了当今边塞局势与历史上的经典战例。

白葵先生轻呷一口茶,忽而感慨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这万卷书中,亦不该少了兵书战策。虽非我辈主业,然知兵非为好战,乃为察势、明理、存身、护道也。”

秦思齐闻言,神色一正,放下茶盏,恭敬道:“前辈所言极是。晚辈于岳麓书院时,山长亦常教诲‘儒者当通晓六艺,文武不可偏废’。是故书院设有射圃,晚辈亦曾随众同窗习射,略知开弓放箭之礼,然仅止于礼仪演练,于力道、准头实未深究,更未曾涉猎兵家谋略,常觉遗憾。不知前辈于此亦有涉猎?”

白葵先生捋须一笑,语气依旧平和:“老夫年轻时,也曾负笈游学,途经九边,见识过一些风沙烽火,归来后便杂七杂八读了些《孙子》、《吴子》、《司马法》、《纪效新书》之类,闲来推演,聊以自娱罢了,登不得大雅之堂。”

他话说得谦逊,但提及这些兵家经典时如数家珍。接下来,他信口拈来几段战例,从长平之战的围困与反围困,到赤壁之火的战机把握,分析得鞭辟入里,不仅讲排兵布阵,更重在剖析人心、地势、天时乃至粮草补给对胜负的影响,格局宏大,思虑深远,完全超越了寻常书生纸上谈兵的范畴。

秦思齐听得全神贯注,心中震撼不已。他原以为白葵先生只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儒雅长者,却不想其胸中竟藏有如此沟壑兵甲。

他不由想起岳麓山下与李文焕等人畅谈理想时,亦曾于射圃拉弓开弦,却从未将射艺与真正的兵家之事联系起来。今日方知真正的“通晓”是何等模样。

心中涌起强烈的求知欲,当即起身,整了整衣袍,对着白葵先生深深一揖:“听前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晚辈于射艺仅知皮毛,于兵事更是懵懂,往日只知埋首经卷,竟不知天下学问如此广阔,兵事亦蕴含至理。恳请前辈不吝赐教,允晚辈日后多多请教兵家之事!”

白葵先生见他态度如此诚恳谦逊,眼中赞赏之色更浓,虚扶一下,哈哈笑道:“小友何必行此大礼?学问之道,本就在切磋琢磨。你我既为邻居,日后闲暇,自当多多探讨,互相启发。”

自此,秦思齐的研学内容里,便又多了一项。每逢书院无大儒讲会之日,或是晚间得空,他便常去隔壁小院,向白葵先生请教兵书战策。

白葵先生亦倾囊相授,不仅讲解理论,更注重引导秦思齐结合实际地形、人情、物力进行推演思考,令他眼界大开,思维也愈发缜密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