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作品

第225章 兵戈剑戟(第2页)

这一日,秦思齐读《孙子·军争篇》,中有“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之句,忽有所悟。他想及在岳麓射圃练习时,教习亦强调发力之“节”,并非一味蛮力,需如鹞鹰扑击,迅疾而精准。他自觉在岳麓时虽能中靶,但多为固定靶,且力道不足,若遇实战,恐难堪用。君子六艺,“射”之一道,绝非仅止于礼仪。

心中念头既起,他便付诸行动。次日,他便吩咐秦实诚去山下市集,仔细挑选买回了一把力道比书院常用弓更重一些的柘木弓、一壶上好的雕翎箭,并在小院一侧较为开阔避人处,立起了一个草靶。

午后阳光正好,他换上一身利落的短褐,便在院中练习起来。他摆开架势,引弓搭箭,姿势倒是颇为标准,显是在岳麓打下过扎实基础。然而,这把新弓力道更硬,连射数箭后,虽能上靶,但环数不佳,且手臂已开始酸软,气息也微显急促。

正凝神调整呼吸,试图找回在岳麓时的那份沉稳时,忽听隔壁院墙头传来嗤笑:“嗬!架势倒是有模有样,像是书院里练出来的把式。可惜空有其形,发虚力浮,像是没吃饱饭!这箭软绵绵的,吓唬麻雀还差不多!”

秦思齐闻声转头,只见隔壁院墙的矮檐上,不知何时蹲着一个人,正是那位被秦实诚请教过拳脚、姓赵的退伍老兵。他嘴里叼着根草茎,脸上带着戏谑的笑容,正毫不客气地打量着秦思齐和他手中的弓。

若是寻常心高气傲的读书人,被一粗鄙老兵如此嘲讽,只怕早已面红耳赤。但秦思齐心性更为沉静豁达,深知“闻过则喜”之理。

见是那位身手不凡的老兵,非但不恼,反而眼睛一亮,立刻放下弓箭,快步走到院墙边,对着墙头上的赵老兵拱手一礼,态度极为诚恳:

“赵叔眼光犀利,一语中的。晚辈确是在岳麓书院习过射礼,然多流于形式,未曾苦练力道与实战之法。让您见笑了。久闻赵叔曾是军中健儿,弓马娴熟,不知可否指点晚辈这发力与瞄准的诀窍?晚辈愿以束脩奉上。”他言辞恳切,毫无举人的架子。

那赵老兵本是想看个笑话,没料到这年轻举人竟如此谦逊好学,反被他弄得一愣,嘴里的草茎都忘了嚼。他跳下墙头,拍了拍手上的灰,上下打量了秦思齐一番,见他目光清澈,态度真诚,不似作伪,脸上的嘲弄之色渐渐收起。咂咂嘴道:“你这秀才,倒有点意思,不像那些酸丁,一戳就跳。罢了,看你诚心,老子…呃,我就教你几手真正的军中射法。束脩不必,日后多打几壶好酒来便是!”

秦思齐大喜过望,连忙再次道谢:“多谢赵叔!酒水管够!”

就在这时,隔壁小院的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个清脆的声音传来:“赵大叔,你们在吵嚷什么呀?”话音未落,白榆的身影出现在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