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作品

第228章 应天书院

离开庐山白鹿洞,秦思齐主仆三人乘坐马车,再次回到了九江府湓浦口码头。登上提前预定的一艘开往留都应天府方向的大型官船。船身明显比来时乘坐的江船更为宽敞坚固,三层楼船,雕栏画栋,旌旗招展,也是为了更好招揽长江下游更多的达官显贵、文人商贾。

登船安顿好行李,秦实诚一丝不苟地检查了舱门门栓,将装有文书银钱及公子笔记的楠木匣子妥善锁好,置于枕边。

客船拉起沉重的铁锚,巨大的布帆在桅杆上缓缓升腾,吃满了风。船工们喊着低沉的号子,用长篙将船缓缓撑离码头。随着舵桨划破水面,这艘楼船正式驶入奔流不息的大江主流,顺流而下。

船行江心,视野豁然开朗。与庐山段的险峻急湍不同,此处的江面愈发宽阔,水势平缓,烟波浩渺,极目远眺,但见水天一色,沙鸥翔集。

两岸地势渐趋平缓,沃野千里,稻田漠漠,桑麻遍野,村落城镇星罗棋布,炊烟袅袅,显露出一派鱼米之乡的富庶与安宁景象。

越往东行,繁华之气愈盛。江面上,千帆竞渡,百舸争流。有运送漕粮的庞大官船队,旗号鲜明,甲胄森然,秩序井然。

有满载苏松棉布、景德瓷器的商船,吃水极深,显示着江南物产的丰饶与商业的兴盛。

有装饰华丽、丝竹之声隐隐可闻的画舫客舟,甚至还能见到几艘桅高帆奇、悬挂着异邦旗帜的海船,想必是从太仓、宁波等海港溯江而来,进行朝贡贸易,令秦思齐等人大开眼界,深感天朝物博,海宇来同。

沿途经过的著名码头津渡,规模与气象远非内陆可比。首经鸠兹, 但见江岸货栈林立,竹木、粮米、铁器堆积如山,乃是皖南重要集散之地,帆樯如林,装卸繁忙。

再过牛渚, 此处江面略收,地势险要,悬崖峭壁临江而立,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思齐凭栏远眺,但见矶头尚有烽火台遗迹,不由想起历代在此发生的鏖战,心中顿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苍茫之感。

复经金陵渡, 更是繁华异常,距离应天已近,但见官船商舶云集,岸上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人流如织,已然感受到帝都门户的磅礴气息。

秦明慧看得眼花缭乱,不时低声惊呼:“思齐看!那楼船好几层,比武昌府的戏台还气派!”

“天爷,那运来的莫非是太湖石?”

就连一向沉稳的秦实诚,也被这前所未见的漕运盛况与商业繁华所震撼,低声道:“公子,这江南之地,真是‘赋税甲于天下’,今日亲眼得见,方知书中所言不虚。”

秦思齐伫立船头,任浩荡江风吹拂衣袂,心中亦是波澜起伏,诗情涌动。

他读过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也听过“金陵自古繁华”的谚语,但唯有亲身置于这滚滚东去的洪流之中,目睹这千帆竞渡、万商云集的实景,才能真正体会到何为“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何为“天下财赋,半出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