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应天书院(第2页)
这不仅仅是物产的丰饶,更是一种蓬勃的、流动的、充满了生机、活力与无限机遇的盛世气象。
航行数日,客船终于即将抵达此行的终点。这一日,船家高声喊道:“各位客官做好准备,前方就要到应天府龙江码头了!收拾好行李准备下船喽!”
众人纷纷涌上甲板。只见前方江岸之畔,一座巨城的轮廓在天际线上巍然矗立,其规模气象,远非沿途所见的任何城邑可比。
巍峨的城墙蜿蜒起伏,雉堞如齿,望楼高耸,城门壮丽,隐隐可见城内殿宇恢弘,塔影凌空。码头区域更是庞大无比,泊位鳞次栉比,大小船只难以计数,绵延十数里。让人未登岸已先感受到这座龙蟠虎踞之地的磅礴气势与万千气象。
“这便是皇帝居住的应天府吗?”秦明慧张大了嘴巴,眼睛瞪得圆圆的,几乎看傻了。秦实诚也是下意识地紧紧护在秦思齐身边,在这前所未见的人海车流中,生怕有所闪失。
秦思齐心中亦是震撼不已。其繁华富庶,竟是如此鲜活生动,扑面而来,气势恢宏中带着人间烟火的温度,令人目眩神迷,心潮澎湃。
船缓缓靠上龙江码头巨大的石砌泊位,踏板放下,人流如开闸洪水般涌动。
秦思齐主仆三人随着人流踏上应天府的土地,街道宽阔平整,以青石板铺就,车水马龙,轿马穿梭。
两旁店铺林立,旌旗招展,匾额辉煌,售卖着来自天南地北乃至异邦的货物:苏杭的绫罗绸缎、景德镇的薄胎瓷器、徽州的笔墨纸砚、闽粤的珠宝香料、湖广的木材、塞北的毛皮…
秦思齐雇了一辆较为宽敞的骡车,吩咐车夫前往应天学院。小车穿行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足足走了近一个时辰,途经繁华的市肆、庄严的官署、幽深的巷陌,方才逐渐远离喧嚣市井,进入一处环境清幽的区域。
这里的建筑明显变得庄重典雅起来,青砖黛瓦,高墙深院,坊巷整齐。行人多是身着儒服的生员或步履沉稳的官员,与外面市井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
见前方一座古朴典雅的院落群,虽无国子监那般皇家规制的森严气象,却自有一番千年学府的庄重与深厚。青砖灰瓦,飞檐斗拱,格局严整。门前并无高大牌坊,仅有一块略显古旧的匾额,上书四个苍劲大字“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肇始于五代后晋,鼎盛于北宋,范仲淹曾在此执掌教席,开宋代理学先声,“天下庠序,视此而兴”,有着“宋兴天下有四书院,而应天居其首”的美誉。虽历经战火兴废,然文脉不绝,至今仍是中原士子向往的学术重镇。
秦思齐整理衣冠,让秦实诚和秦明慧在门外等候,自己则持着江汉书院山长开具的研学荐书,缓步走向书院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