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作品

第230章 吃墨同窗(第2页)

戚先生声音不小,楼里其他几个人都抬头看,一看王牧之那样子,都捂嘴偷着乐。

王牧之这才被惊动,茫然地抬头,发现大家都在看他,戚先生还笑着指他的嘴,他下意识一摸,一手黑,再一看砚台,脸唰地一下就红透了,手忙脚乱地找布擦嘴,尴尬得恨不得钻地缝。

‘吃墨相公’这外号,估计很快就要传遍书院了。

要是别人,看到这场面,大概笑一笑就算了,或者觉得这人是个书呆子,离远点。但秦思齐看着王牧之那狼狈样,还有那双虽然尴尬却依然纯粹专注的眼睛,心里一点嘲笑的意思都没有,反而有点佩服,想认识一下。

做学问,可能就得这么心无杂念,甚至有点傻乎乎的劲头?这人能专注到把墨汁当糖吃,说明他心思纯,下的功夫深,比那些光会耍嘴皮子的强多了。跟这样的人交朋友,肯定比跟那些只知道去秦淮河玩的人交往更有收获。

过了两天,秦思齐在教室外面又碰到王牧之。对方看见他,好像还有点不好意思,眼神躲闪,想低头快走。

秦思齐却主动迎上去,拱手行礼,特别真诚地问:“王兄请留步。前天听说王兄专心读《周礼》,我最近读《礼记》正好有些地方不明白,能不能向王兄请教一下?”

王牧之没想到秦思齐会主动跟他说话,而且态度这么好,一点没有笑话他的意思,愣了一下,才慌慌张张还礼,说话有点结巴:“秦兄太客气了。请教不敢当,互相…互相学习吧。不知秦兄哪里不明白?”

秦思齐就把《礼记》里《王制》篇和《周礼》说的官制有什么不同的问题提了出来。这确实是他最近读书时真遇到的疑问,不是没话找话。

一说到经书里的道理,王牧之好像变了个人,眼睛立马亮了,之前的拘谨害羞全没了,变得特别能说。他不仅对《周礼》里各种官职记得清清楚楚,还能引用历代名家的解释,分析这些官职设置的深意,并且和《王制》对比,说明两者时代背景不同,思想重点也不一样,讲得头头是道,很有见地。

秦思齐听得直点头,心里暗暗佩服。俩人站在走廊底下,竟然讨论了快半个时辰,直到上课钟响了才反应过来。

从那以后,秦思齐就经常主动找王牧之交往。他发现王牧之虽然不会来事,说话实在,有时候甚至显得不懂人情世故,但在学问上,尤其是对《周礼》、《仪礼》、《礼记》这三礼的研究,记忆力惊人,钻得特别深。